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6h】

试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公众参与制度的一般理论

1.1 公众参与的概念与特征

1.1.1 公众参与的概念

1.1.2 公众参与的特征

1.2 公众参与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1.2.1 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1.2.2 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公众参与的主体不明确

2.1.1 公众的概念不明确

2.1.2 公众的范围不明确

2.2 公众参与的法定程序不健全

2.2.1 公众参与制度法制化不健全

2.2.2 公众参与制度实效化不健全

2.3 公众参与的法律效力及其救济制度的不健全

2.3.1 公众的参与对要议决的事项不起任何作用

2.3.2 公众参与没有配套的救济制度

第三章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3.1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和管理的公共性

3.1.1 公众参与能保持公共权力的公共性

3.1.2 公众参与有利于形成和发现真正的民意

3.1.3 公众参与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3.2 公民参与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公平性

3.2.1 公平正义是人们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价值

3.2.2 公众参与能确保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兼顾社会大众的利益

3.3 公民参与有利于加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3.1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需要公众的参与

3.3.2 公众参与是合法性的基础

3.4 公众参与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4.1 公众参与能保障政策与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4.2 公众参与能保证政策和管理的正确性

第四章 西方公众参与制度的借鉴

4.1 英美法系国家的公众参与制度考察

4.1.1 美国公众参与制度考察

4.1.2 英国公众参与制度考察

4.2 大陆法系国家的公众参与行政决定制度

4.2.1 日本公众参与制度考察

4.2.2 欧盟公众参与制度考察

第五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之构想

5.1 明确规定参与主体

5.1.1 参与者的范围问题

5.1.2 参与者的代表性问题

5.1.3 公众范围的确定

5.2 构建多元化的参与方式

5.2.1 公众调查

5.2.2 公众听证会

5.2.3 咨询委员会

5.2.4关键公众接触法

5.2.5 公民陪审团

5.3 参与程序要规范化

5.3.1 规范化的含义

5.3.2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规范化现状分析

5.3.3 规范化的制度构想

5.4 公众参与的法律后果及其救济制度的设定

5.4.1 公众参与应有其法律后果

5.4.2 公众参与的救济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在当前政府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工作中,关于公众参与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课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之下,我国各地对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有的地方在制定立法计划时,会发布公告,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在审查法案送审稿时,将草案送审稿全文登载在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征求公众意见,同时对一些重要的法案还在报纸上发布指引;组织公众代表、行业协会参加座谈会听取意见,对于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对重大的、关系民生的法案,还召开听证会听取意见。但是,我国关于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整体上公众对行政立法、行政决策和公共管理关注度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有关机关只重视公众对法案提出意见,忽略了公众意见对参与事项的有效性;三是政府信息、政务公开程度不够,行政机关公开法案,往往只公开法案文本,没有公开起草说明、相关依据、背景材料等内容,至于政务公开,则只见政令、不见征询意见;四是政府对公众参与的概念、内容、方式、程序等问题认识不统一,公众参与工作随意性大、操作不尽规范;五是没有建立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理由制度和意见采纳情况反馈制度,不注重对公众意见的整理、归类和分析,公众参与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公众信任。总之,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立法工作,扩大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我国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政府行政立法、行政决策和公共管理的质量,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由于学力不足,不能对公众参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穷究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一展开论述。笔者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本文中从公众参与的一般理论入手,通过对公众参与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揭示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公共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再探讨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管理活动的必要性,并对国外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借鉴,进而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提出发展和完善的现实路径以及对策,同时想通过本文达到抛砖引玉、请教于大方之家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