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研究
【6h】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

(二)生态思想

(三)生态批判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土壤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1.1 对达尔文“生物进化”与李比希“新陈代谢”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1.2 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思

1.1.3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1.1.4 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产生的现实土壤

1.2.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文明

1.2.2 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初露端倪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现象和本质的批判

2.1 现象批判: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揭示

2.1.1 西方工业革命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2.1.2 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村生态的破坏

2.1.3 死的资本对劳动者生存权的剥夺

2.2 本质批判:对资本主义生态伺题根本诱因的剖析

2.2.1 科学技术不合理应用——价值理念的错误定位

2.2.2 异化劳动占有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2.2.3 物质变换的断裂——自然与社会关系对立

2.2.4 资本逻辑的扩张和增殖——人之死与自然之死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解决路径

3.1 生态理念的重塑

3.1.1 自然先在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3.1.2 人的增值与美的规律的同步

3.2 生态桎梏的消融

3.2.1 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

3.2.2 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

3.2.3 物质变换断裂的修复

3.2.4 资本逻辑的现实超越

3.3 生态社会的构建

3.3.1 历史的双向超越:“两个和解”

3.3.2 共产主义运动的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3.3 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评价

4.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4.1.2 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认识的深化

4.1.3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理论先声

4.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现实意义

4.2.1 为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指明方向

4.2.2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4.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4.3.1 理论的实际操作与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存在一定距离

4.3.2 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尚待验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众所周知,当今人类社会正日益陷入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的“双重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要解决好生态问题,摆脱困境,我们不能仅仅将视野局限于环境问题本身,而应该站在理论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全球生态危机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批判”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乏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批判思想,一方面,是对前人“生物进化论”、“新陈代谢理论”、“古代社会”、“人口论”、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等理论中自然观点的批判和超越,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工业文明下环境问题的回应。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资本积累对农村生态的破坏以及死的资本对劳动者生存权剥夺的现象,从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劳动异化、物质变换断裂和资本逻辑四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原因,指出所有问题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严重的生态破坏性。所以,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从意识层面重塑生态理念,净化被“反生态的资本理性”污染了的人的思想,还要从实践层面消融生态桎梏,结束资本逻辑统治自然界和人的历史,解放人的天性,还人以“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力,释放大自然的积极能量,建立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长久发展的宜居社会——共产主义。面对全球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批判思想依然可以发挥余热。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深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认识、推动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在实践上,不仅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指明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不但理论的实际操作与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存在一定距离,而且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的适用性问题尚待验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