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介导发病机制及免疫抑制治疗疗效预测
【6h】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介导发病机制及免疫抑制治疗疗效预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1章儿童再障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研究

第2章再障患儿骨髓干细胞缺陷及其与免疫功能异常的关系

第3章儿童再障临床分型及IST疗效预测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介导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以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是儿科较常见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ntensiveimmunosuppressivetherapy,ⅡST)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再障患儿的预后显著改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再障是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免疫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儿童再障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therapy,ⅠST)有效率一般为75%左右,复发率高达20%,临床上缺乏再障儿童免疫功能异常的确切数据,缺乏早期预测ⅠST疗效的指标,在治疗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因此进一步阐明儿童再障免疫发病机制,探讨与ⅠST疗效有关的因素,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儿童再障的诊断和分型标准采用的是1987年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和分型标准,根据起病的缓急、病情严重程度、进展情况、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结果,分为急性型再障和慢性型再障。国外一直沿用1976年Camitta的分型标准,分为重型再障(severeaplasticanemia,SAA)和轻型再障(moderateAA,MAA)。SAA指外周血改变至少符合下列3项中的2项:①ANC<0.5×109/L;②PLT<20×109/L;③Ret<1%,同时骨髓增生重度减低或增生减低伴造血细胞<30%。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即为MAA。近来将ANC<0.2×109/L的SAA称为极重型再障(vSAA)。按疾病严重程度分型对临床治疗选择、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急、慢性型再障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常将急性起病、病程仅2周-3个月的轻型患儿诊断为慢性再障,容易误导家长和医务人员,延误治疗时机。 结果 1.MSCs生长特点55%(16/29)的再障患儿骨髓MSCs生长异常,表现为MSCs数量减少和增殖能力下降。初诊SAA患儿MSCs生长异常占68.7%,MAA为25%(P<0.05)。MSCs生长异常者病程为(24.8±41.6)月,生长正常者为(10.2±11.4)月(P>0.05)。2例放/化疗后再障MSCs生长严重异常。 2.MSCs表面标记、细胞周期及分泌TGF-β1水平培养成功的再障患儿P3代MSCs高表达CD29、CD44、CD166、CD105、CD54、CD106,不表达CD34、CD45,细胞增殖周期及MSCs分泌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3.MSCs对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再障患儿(SAA2例,MAA4例)和正常儿童MSCs(P3)对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2.1±6.2)%和(43.4±7.0)%(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MSCs的抑制率与培养上清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 4.再障患儿骨髓MSCs生长状态与ⅠST的关系9例MSCs生长正常的再障患儿经ⅠST后8例CR,而8例MSCs生长异常者ⅠST后仅2例CR(P<0.01)。部分患儿ⅠST后MSCs生长改善。 结论:55%的再障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MSCs生长异常,以SAA、病程长者或放/化疗后再障为甚。培养成功的MSCs无明显内在缺陷,且部分患儿ⅠST后MSCs生长改善,高度提示MSCs异常是继发性免疫损伤,MSCs异常可影响ⅠST后造血恢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