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石器时代典型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
【6h】

珠江三角洲地区石器时代典型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绪言

1.1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工作

第2章研究方法

2.1年代测定

2.2岩石矿物鉴定

2.3植硅体分析及孢粉分析

第3章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3.1地理位置

3.2气候特征

3.3土壤与植被分布特点

3.4地貌概况

3.5区域地质背景

第4章香港西贡黄地峒遗址

4.1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地层

4.2年代断定

4.3遗址附近岩石的镜下鉴定

4.4石器

第5章佛山高明古耶贝丘遗址

5.1地理位置

5.2出土遗物

5.3贝类

第6章香港西贡蚝涌遗址西区

6.1自然地理概况

6.2沉积物年代测定

6.3孢粉、植硅石及其他微体古生物分析

6.4岩石矿物鉴定

6.5蚝涌遗址反映的古环境变迁

第7章澳门路环岛黑沙遗址

7.1自然地理概况

7.2钻孔岩性描述

7.3遗存简介

7.4黑沙滩的沉积环境演变

第8章综合讨论

8.1新石器时代贝丘与沙丘遗址的分布特征

8.2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8.3珠江三角洲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的石料来源与文化交流

第9章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环境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石器时代文化的兴衰以及各遗址点的文化特征的差异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出现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前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已成为国内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相结合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对香港西贡黄地峒遗址、高明古耶贝丘遗址、香港西贡蚝涌遗址西区和澳门路环岛黑沙遗址四处考古遗址的野外取样和分析鉴定,以及在收集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孢粉与植物硅酸体分析、古动植物遗存、微体古生物分析等综合分析,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各遗址点的地质地貌与生态环境特征,并阐明了遗址区石器文化序列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海陆变迁和环境演化的关系。 香港西贡黄地峒遗址中的沉积物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35000±1350年和39000±1320年,这一结果表明该遗址为香港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野外岩石鉴定和石器所用石材的镜下岩石矿物鉴定结果显示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岩石种类为火山岩,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凝灰岩致密坚硬,适宜加工石器,因此成为古人类生产和加工石器的主要来源。考虑到该石器加工场附近有古河流的存在且出土的石器为简单加工并未成型,可以初步推断古人类在此采集打制石器的石材并通过古河道将石材运至生活区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高明古耶贝丘遗址年代测定为距今4500年前。贝壳鉴定结果显示出土的贝壳主要是生活在低潮区及较深的浅海细沙质海底文蛤属和生活在淡水中或河流入海口的蚬属,主要反映的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入海河口环境。可进一步推断出咸淡水交汇区的环境有利于古人类从事渔猎生产和繁衍生息。香港西贡蚝涌西区考古遗址热释光测年显示为距今5360-426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石器所用的石料经鉴定绝大部分为酸性火山岩类。孢粉、植硅石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等分析和综合方法,较为全面地揭示了遗址点的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今的古生态环境演变史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史,以及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下的人类生产劳动发展史。 地处澳门路环岛东海岸的黑沙遗址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沙丘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钻孔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垂直于海岸线方向上的剖面表明了海岸沙丘是风成成因的;平行于海岸方向的剖面说明了文化层主要位于红褐色砂层,且该层沿海岸线都有分布。 本文基于以上几处典型考古遗址的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并综合分析和归纳了珠江三角洲石器时代各种类型遗址环境特征,着重论述了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贝丘与沙丘遗址的分布规律以及遗址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石料来源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