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文本到非文本——关于金庸小说的阅读研究
【6h】

从文本到非文本——关于金庸小说的阅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主题、方法与线索

一、金庸小说:阅读中形成的文化星群

二、艺术批评的维度——以梁羽生、陈世骧、徐岱为中心

三、文学史家的权力——严加炎、王一川等的阅读角度

四、文学的文化接受——陈平原、高小康等的解释策略

五、另类的金庸阅读——鄢烈山、王朔等的批评姿态

六、E时代里的金庸——以网络版《金庸茶馆》为例

七、从文本到非文本——金庸小说阅读形态的理论描述

结语 走向非文本诗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当代小说阅读形态的论文。作者选取当代文化领域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综合性文化现象——“金庸小说”作为对象,借助于对它的阅读研究,探讨阅读视角的当代流变以及若干阅读范畴形成的内在逻辑。 本文不追求对各个阅读角度面面俱到的展现,而仅仅从金庸小说阅读史上梳理出五种有代表性的思路,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深入考察。作者发现,关于金庸小说的阅读,呈现出一个从文本到非文本的流变过程。能真正贯彻艺术阅读与美学批评的,并不多见。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文学史家、专栏作家、文化研究者与普通读者,逐渐溢出了表层的文本范围,或者命其承载起重组文学史格局的重任,或者使它充当了中国现代性的象征,或者干脆将其树立为文化批判的靶子,或者以狂欢精神戏谑之、分割之,任能指符号在网络空问中翻飞起舞。总之,这一个形成于阅读中的文化星群,折射着当代中国文化界的阅读现状。 梁羽生、陈世骧与徐岱是艺术批评维度的代表。他们的文字有专论有总论,有分析有判断,不仅肯定了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所显示的“生命的热烈”,而且将“侠义道”的真谛归纳为人的生命意识与个体尊严,发人深省。可见,无论是典范的专家批评,还是借花献佛式的阅读,都必须首先将金庸小说当作小说来读,才能表达出一个普通读者的乐趣,才能体会到艺术的伟大与壮美。 在数以亿计的金庸读者中,严家炎之所以能被单独论列,主要在于他的阅读流露出来的史家立场。力争把金庸小说写进20世纪文学史,借机调整文学史的传统格局,是他与孔庆东等人自觉承担起来的文化使命。王一川则认为金庸小说能够充当中国现代性的象征,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出贡献。实际上,这些学者将史家所难以避免的“权力意志”贯彻到了金庸小说阅读中,体现出抑制不住的优越意识与“立”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读者阅读快感的强暴。 文学的文化接受,以陈平原、高小康等人的解读为代表。这一路径突出审美现象的文化基础,强调对文化象征符号的解析。陈平原由作家金庸的政治抱负入手,论述了金庸小说中的“游侠精神’',又旁及中国历史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视野开阔,直追远古。高小康则从审美文化角度,审视金庸小说在构造现代人审美心理时的意义,并重点突出了它的非文本特征。这两个方向的矛盾统一,体现了研究者内在的文化焦虑。可以认为,他们实际上追问的都是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鄢烈山、王朔等人的另类阅读,引起了一次当代文化事件。在这次事件中,王朔的个体立场虽值得肯定,但他的批评显然是一种“痞子”姿态;其余批评者则多少显示了自己的新文学本位立场,有着隔岸观火的冷漠与自闭。因此,是固守传统立场拒绝“异端”,还是调整观念包容新的文学样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此外,这次事件也标志着“金庸”与“金庸小说”已经走出文本,正式成为一个非文本的分析对象。 E时代里的“金庸”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形态。这是一个狂欢的领地,又是一个寂寞的空间;这里有对文本符号的无限分割与挥洒,又有泄私愤、流口水的无忌表演。然而,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又有着一份人生的真实。正是无以计数的网友把关于金庸小说的阅读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使作家及其作品真正脱离了“经典”的视野与范囿,借互联网彻底实践了一种非文本的存在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