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应用的效果评价
【6h】

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应用的效果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内容

第2章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材料、对象

2.3调查内容

2.4调查方法

2.5效果评价方法

2.6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方法

2.7质量控制

第3章结果

3.1疫情报告效果

3.2系统用户使用评价

第4章讨论

4.1疫情报告效果分析

4.2系统用户使用评价分析

4.3结论

第5章小结

5.1主要结果

5.2建议

5.3本研究的优缺点

5.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情况调查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传染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及时、准确地上报传染病疫情,对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是整个疫情报告工作的基础,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疫情报告的效率和质量。 近几年,部分信息化程度高的医疗机构开始在医院信息系统平台上构建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医院传染病电子化报告。运用电子信息化手段进行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是一种新的尝试,其目的是实现医院传染病报告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传染病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有关报道认为,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传染病报告工作效率,减轻临床医生工作量等。 目前国内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仍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文献报道多集中在报告系统的设计和研发方面,而对报告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仅限于简单定性描述,末开展系统、全面的评价。因此,有必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进行效果评价,以便不断完善系统、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研究目的: 评价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应用效果,探讨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寻求影响该院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提供基础数据及依据。 材料、对象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报告系统应用前2006年1-7月、2007年1-7月,以及报告系统应用后2008年1-7月三个时间范围内所有登记的传染病病例。 (2)以上三个时间范围内所有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包括纸质报卡和电子报卡)。 2.调查对象 (1)系统直报用户:以报告系统应用前和报告系统应用后均填写过传染病报告卡的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按所在科室(即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其他科)各以70%比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共抽取502名临床医生。 (2)系统管理用户:以医院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疫情管理员为调查对象,共选取2名疫情管理员。 3.研究方法 (1)疫情报告效果:比较报告系统应用前及报告系统应用后传染病漏报、传染病迟报、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的情况;调查和分析报告系统应用后医院传染病漏报的原因。 (2)系统用户使用评价 ①直报用户使用评价:调查临床医生对报告系统使用的总体评价(包括:报告系统使用后医生报卡工作量、报卡效率、医生报卡依从性、传染病迟报控制、传染病漏报控制效果,报告系统功能,报告系统操作易用性,信息化报告流程);分析影响临床医生对报告系统使用评价的因素。 ②管理用户使用评价:通过对医院疫情管理员进行定性访谈,从疫情自查、报告卡审核、病例管理、疫情分析、患者隐私保密、报告卡管理、网络直报、数据维护性等方面了解报告系统辅助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效果。 4.统计分析方法 (1)采用Epidata3.1、Excel2003录入数据,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2)使用均数、标准差、率、构成比和中位数等进行统计描述,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秩相关进行单因素统计推断,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1.疫情报告效果 1)传染病漏报情况 报告系统应用后传染病漏报率(0.6%)比应用前平均漏报率(16.5%)降低了15.9%(x2=436.997,P<0.001);门诊、医技、住院漏报率分别由应用前20.5%、20.4%、4.6%降低到了0%、0%、0.8%(P值均小于0.001);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其他科的漏报率分别由应用前13.3%、21.3%、19.1%、5.7%、24.1%降低到了0.8%、1.4%、0.0%、0.0%、0.0%(P值均小于0.001);漏报病种由应用前的9种减少到2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漏报率分别由应用前7.6%、26.3%降低到了1.1%、0.5%(P值均小于0.001);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知识欠缺,以及临床工作忙、忘记报卡是报告系统应用后该院传染病漏报的主要原因,部分医生和所在科室对疫情报告工作缺乏重视也是导致传染病漏报的可能原因。 2)传染病迟报情况 报告系统应用后迟报率(2.0%)比应用前平均迟报率(11.3%)降低了9.3%(x2=185.984,P<0.001);门诊、住院迟报率分别由应用前3.7%、15.6%降低到了0%、2.8%(P值均小于0.001);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其他科的迟报率分别由应用前12.1%、20.6%、18.1%、6.5%、6.3%降低到了11.9%、4.4%、4.0%、0.3%、0.6%(P值均小于0.001),外科、妇产科迟报率均比其余科室高;迟报病种由应用前的12种降低到4种,肝吸虫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迟报率均低于报告系统应用前(P值均小于0.001);报告系统应用后医生环节、送卡环节迟报率分别由应用前7.1%、4.1%降低到2.0%、0.0%(P值均小于0.001);报告系统应用后迟报时间中位数2天(1-20天)比应用前平均减少了1天,迟报<4天、4-5天、>5天的迟报率均低于应用前(P值均小于0.001)。 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报告系统应用后报告卡填写完整率(99.3%)比应用前平均完整率(73.3%)升高了26.0%(x2=599.704,P<0.001);填写准确率(99.3%)比应用前平均准确率(52.4%)升高了46.7%(x2=1266.333,P<0.001)。 2、系统用户使用评价 1)大部分临床医生认为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能减少报卡工作量,提高填卡效率和临床医生报卡依从性。临床医生对报告系统综合评分均值50.73分(总分56分),评分等级为“优”,表明临床医生对报告系统使用的综合评价很高。报告系统操作培训效果、临床医生对报告系统操作的熟练程度、临床医生的信息化态度以及人员归属(门诊、住院)是影响临床医生对报告系统使用评价的主要因素。 2)报告系统在疫情自查、报告卡审核、报告卡管理、病例管理、疫情分析、网络直报及患者隐私保密工作等方面有效辅助疫情管理员进行疫情管理工作。 研究结论: 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在该院的应用,有效控制了传染病迟报、漏报,提高了报告卡填写质量;大大减轻了临床医生工作量,提高了医生报卡依从性;有效促进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实现了疫情报告主动监控。报告系统功能完善、易用性较高、报告流程设置合理,系统用户对报告系统使用的总体评价很高。此外,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水平、完善报告系统的传染病报告提醒功能有助于控制医院传染病漏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