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化”
【6h】

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 怎样的“日常生活”

1.1 “日常生活”理论溯源

1.2 工具理性与日常生活

1.3 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

第二章 怎样的“审美化”

2.1 人的生存异化

2.2 审美救赎

2.3 为什么要用“审美”来化“日常生活”

第三章 怎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3.1 “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

3.2 审美态度的确立

3.3 审美空间的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化历史进程的推进和消费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蔓延,“日常生活审美化”正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方式,并以其当下性和切身性受到普遍关注。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审美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日常化与市场化日渐明显,审美观念与审美实践也随之滋生出纷繁复杂的矛盾与问题。本文认为,在当今社会,工具理性和消费社会的双重压迫造成了日常生活的异化,也使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异化,当人们不能在审美缺席的消费艺术中得到解放、自由和救赎的时候,便回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正需求——不仅仅要以真正的审美来重构艺术的独立领域,复归艺术的独立自主,以满足现代人情感宣泄和心灵净化迫切需求,抚平人类的焦虑、孤寂和无家可归之感;还要把真正的审美扩展到艺术之外的日常生活领域,重现日常生活世界的个体生存感、安全感和在家感,重构日常生活的意义世界。而推动当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必须重视审美态度的确立和审美空间的拓展。
   论文第一章讨论“日常生活”问题。作为人类最基本生存形态的日常生活,在二十世纪的“生活转向”中受到了哲学家的高度关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在工具理性的压迫下产生了种种异化的现象,在消费社会意识的控制下展现出了符号性、浪费性、封闭性和需求异化的性质特征。笔者认为,“日常生活”蕴涵着具有巨大张力的二重性: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和消费社会的合谋下,它具有压抑性、同质性、平均化、机械化、平面化、碎片化等特征,造成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被控制的命运;另一方面,它具有创造性、异质性、多样化、流动性等特征,如果能够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发挥,那么就具有相应的诗意可能性。
   论文第二章讨论“审美化”问题。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工具理性和消费社会的双重压制,人的生存状态已经异化,所以希望回到审美救赎的道路得到自由、解放乃至超越。但是,由消费控制的“艺术”已经将重心完全指向个体人的身体,强调当下的快感体验和欲望释放,感性的过度张扬导致了审美态度的缺失。因而,“审美化”的目标,是不仅仅要以真正的审美来重构艺术的独立领域,以审美来复归艺术的独立自主和精神救赎,以满足现代人情感宣泄和心灵净化迫切需求,抚平人类的焦虑、孤寂和无家可归之感;还要把真正的审美扩展到艺术之外的日常生活领域,重现日常生活世界的个体生存感、安全感和在家感,重构日常生活的意义世界。
   论文第三章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不管是福柯、杜尚等人把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努力,还是先锋艺术家大胆的艺术创新,只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能够产生有限的效果,而不具有普遍的影响和作用。而我们在关注和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候,一方面应该注重审美态度的确立,以纠正当前实践中的被动性特征,避免作为审美主体的入迷失在消费的幻象之中;另一方面要重视审美空间的拓展,要走出形式、个人空间和市场的影响,融入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精神,达到真正与审美主体交流和提升的目的,满足人的世俗救赎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