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制度变迁、利益主体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h】

制度变迁、利益主体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文献回顾

2.2 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土地产权相关理论

2.5 谈判力与博弈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程及阶段性分析

3.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程

3.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程的经验总结

第4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4.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内涵

4.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中各利益主体谈判力变化与制度绩效分析

第5章 其他国家或地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验

5.1 日本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5.2 台湾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第6章 深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设计

6.1 深化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制度设计

6.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中各利益主体谈判力的变化分析

6.3 深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绩效博弈分析

第7章 案例研究:广州天河区猎德村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7.1 猎德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国家、集体与村民相互博弈及其土地制度。

7.2 猎德村家庭生产包责任制时期的国家、集体与村民博弈及其土地制度变迁。

7.3 猎德村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集体与村民博弈有其土地制度变迁。

第8章 结论和补充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家庭承包制,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农民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变迁,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体系。其间,无论是制度变迁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充分地体现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为基础理论,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制度分析方法、博弈论等方法,在有关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考察了不同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制度安排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提出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论证了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趋势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未来走向。本文在吸纳中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术观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从博弈的视角分析了农民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演进,认为谈判力量(或称博弈力量)对比的结果就是制度。并由此提出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即只有当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谈判力达成均势时,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否则,某一种制度安排就会被这一时期谈判力处绝对地位的一方所控制,但由于土地制度固有特征,使谈判主体退出成本极高,从而使这种低效的制度会使各利益主体谈判力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在接近威胁点时推动制度变迁。本文认为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既不是国家孤立地明智地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用诱制性制度变迁来推断关键阶段的制度突破,已经走过的变迁过程是强制性与诱制性变迁相互交织的过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深化的变迁方向也将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相互动态的、持续的博弈后形成的有效率的制度均衡结果。
   应该说,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现实,在现阶段还是比较艰难的探索,一方面,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理论的博大精深,以至于任何结论都可能显得浅显;另一方面,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前人的深入探讨与已有的成就,理论研究的突破与创新难度加大。然而,实践从未停止它前进的步伐,面对如火如茶的实践,本文希望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从宏观到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历史考察和分析,特别认为像土地属性的制度分析,必须解剖各利益主体动态的博弈过程和谈判力变化影响下的博弈结果,才能总结归纳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普适性和特殊性规律,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做出不囿陈见的进一步解释,探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未来发展方向,这依然是富有探索意义的课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