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与代谢综合征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6h】

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与代谢综合征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第1章前言

1.1心血管病的概念

1.2心血管病的危害

1.3代谢综合征(MS)与心血管病

1.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心血管病

1.5心血管病与膳食因素

1.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7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2.2研究对象

2.3调查方法

2.4调查内容

2.4.1问卷调查

2.4.2体格检查

2.4.3生化检查

2.4.4颈动脉超声检查

2.4.5研究中涉及相关变量的定义:

2.5统计分析方法

2.5.1一般情况的描述

2.5.2 MS、颈动脉IMT与一般特征的关系

2.5.3食物、营养素日均摄入量的转换

2.5.4膳食模式分析

2.5.5膳食质量指数分析

2.6质量控制

第3章结果

3.1一般情况

3.1.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1.2 MS、颈动脉IMT、斑块、狭窄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3.2膳食模式分析结果

3.2.1膳食模式

3.2.2膳食模式分数与一般特征

3.2.3 MS与膳食模式

3.2.4膳食模式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3.3膳食质量指数分析结果

3.3.1膳食质量指数的各条目得分情况

3.3.2不同特征人群的膳食质量指数得分情况

3.3.3 MS与膳食质量指数得分的关系

3.3.4颈动脉内中膜病变与膳食质量指数得分的关系

第4章讨论

4.1 MS与膳食模式

4.2颈动脉内中膜病变与膳食模式

4.3研究对象的膳食质量

4.4膳食质量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及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关系

4.5本研究的不足

第5章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大量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MS)能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心血管疾病(CVD)的早期指示指标。业已证实营养膳食因素是CVD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既往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少量几种)营养因素对CVD的影响,由于营养膳食之间的复杂的交互影响,该方法难以反映营养膳食的综合效应。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指数的研究方法能从膳食整体的角度探讨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能考虑到食物营养素间的综合效应,更加容易被转化为居民的膳食,因此,应用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指数的方法探讨饮食与MS及颈动脉IMT的关系越来越重要。通过检验和比较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指数与MS及颈动脉IMT的关联强度,能为修订居民膳食指导及制订适合我国居民的与心血管病关联较高的膳食质量指数提供依据,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1)探索广州居民膳食模式与MS及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关联。
   2)检验和比较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膳食质量指数(INFH-UNC-CH中国膳食质量指数,国际膳食质量指数DQI-I,候补健康饮食指数AHEI,候补地中海膳食分数aMED)与广州地区居民MS及颈动脉IMT的关联强度。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2573名年龄在35-75岁之间的广州市社区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排除患有糖尿病、冠心病、中风、肿瘤等重要疾病者及精神或认知异常、不能正常行走、双目失明、耳聋及帕金森患者。
   观察指标;
   1.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相关行为、膳食情况、体育锻炼情况、既往史的调查。膳食情况调查应用膳食频率问卷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
   2.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的测量及血糖、血脂四项检测。MS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全球共识定义进行判定。
   3.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共测6个点,每侧纵切扫描测量分叉部,分叉前2cm(颈总动脉),分叉后2cm(颈内动脉)的IMT。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MT增厚定义为上述部位左右两侧测量所得IMT的平均值分别≥1.0mm;颈动脉IMT增厚定义为颈动脉IMT测量的六个部位中最厚部位IMT≥1.0mm;动脉硬化斑块定义为IMT≥1.3mm,伴或不伴有钙化;IMT>1.2mm时定义为有狭窄。
   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资料利用Epidata3.0软件双人双份录入,核对数据后,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膳食模式,每个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男女分层后从低到高进行5等分位分组(Q1-Q5组)。根据INFH-UNC-CH中国膳食质量指数、DQI-I、AHEI、aMED的国际评分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膳食质量评分,每个膳食质量指数得分按照男女分层后从低到高进行4等分位分组(Q1-Q4组)。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分组及膳食质量指数得分分组作为分类变量,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各组与MS及颈动脉IMT的关联,再将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分组及膳食质量指数得分分组作为连续性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探索该关联是否存在线性趋势。显著性检验水准均取双侧α=0.05。
   结果;
   1.2573名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57.3±5.1岁,其中男性711人,占27.6%,平均年龄为59.0±5.3岁,女性1862人,占72.4%,平均年龄为56.6±4.8岁。MS检出率为8.0%,女性高于男性。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51.7%、18.5%、22.1%,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
   2.提取到6个膳食模式:豆类菌藻模式以高摄入黄豆及其制品、蘑菇、坚果类、其他豆类、蛋类、深黄色蔬菜、高脂奶制品、葱蒜、根茎类及淀粉类蔬菜、腌制蔬菜为特征;蔬菜模式以高摄入各类蔬菜、淡水鱼、浅色水果及连皮禽肉为特征;内脏及腌制食物模式以高摄入动物内脏、腌制肉类及蔬菜、红肉、连皮禽肉、软体动物及贝壳类为特征;水果白肉模式以高摄入水果、白肉、低脂奶制品及老火汤为特征;高饮料模式以高摄入饮料、高脂奶制品、糖、食用油、甜点心为特征;高谷物低油模式以高摄入有馅的精制谷物、甜点心、全谷类等食物及低摄入油脂为特征。
   3.豆类菌藻模式、高饮料模式高因子得分总体上增加MS的患病风险,高谷物低油模式因子得分增高能降低MS的患病风险。蔬菜模式、水果白肉模式及内脏腌制品模式与MS之间没有有意义的关联。豆类菌藻模式因子得分Q2组发生MS的危险性是Q1组的1.86倍(95%CI=1.15-3.00)。在校正年龄、性别、总能量摄入的模型中,高饮料模式随着因子得分增高,发生MS的危险性增大(P-trend=0.021),高谷物低油模式因子得分Q5组发生MS的危险性是Q1组的0.56倍(P-trend=0.004)。
   4.蔬菜模式、水果白肉模式、高谷物低油模式因子得分越高,发生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危险性越低,是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保护性膳食模式,内脏及腌制品模式因子得分增高,会增加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危险性,是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高危模式。蔬菜模式因子得分Q4组比Q1组降低60%(95%CI20%-80%)的颈总动脉IMT增厚的危险性。水果白肉模式高得分(Q5组vs Q1组)对颈动脉IMT增厚(OR0.73,95%CI0.56-0.97),颈总动脉IMT增厚(OR0.34,95%CI0.17-0.68)及分叉部IMT增厚(OR0.70,95%CI0.52-0.94)有很好的保护作用(P-trend均<0.05)。高谷物低油模式因子得分Q5组对比Q1组能降低35%的颈动脉颈动脉IMT增厚(P-trend=0.005)、53%的颈总动脉IMT增厚、28%的分叉部IMT增厚及42%的颈动脉狭窄(P-trend=<0.001)的风险。而内脏腌制品模式因子得分Q4组相对Q1组发生颈动脉IMT增厚的风险增加了38%(P-trend=0.029)。
   5.膳食质量指数评分中,INFH-UNC-CH膳食质量指数最佳得分为0分,正分表示营养过剩,负分表示营养不良,本次调查居民平均得分为4.66±13.42,说明居民普遍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DQI-I最佳得分为100分,本次调查居民平均得分为62.64±9.22,属于中等偏好水平。AHEI最佳得分为77.5,本次平均得分为24.75±7.29,属于中等较差水平。aMED最佳得分为9分,本次平均得分为4.06±1.62,属于中等水平。
   6.膳食质量指数评价的膳食质量越高,发生MS及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危险性越低。膳食质量指数与MS关系研究中发现,DQI-I及aMED与男性MS关联强度较大,上述指数得分增高总体上能降低男性MS的发病风险,DQI-I次高得分组能降低86%的MS发病风险(Q3组vs Q1组,95%CI,37%-97%),aMED次低得分能降低74%的MS发病风险(Q2组vs Q1组,95%CI,35%-90%)。没有发现研究的四个膳食质量指数与女性MS发病之间有统计学关联。膳食质量指数与颈动脉IMT关系的研究中发现,DQI-I与颈动脉IMT病变有较高的关联性,该指数得分越高,发生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风险越低,能较好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发生风险。AHEI、aMED、INFH-UNC-CH膳食质量指数对颈动脉IMT病变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膳食质量越高,颈动脉内中膜病变风险越低。2573名研究对象中DQI-I得分最高组(Q4组)对比得分最低组(Q1组)分别降低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IMT增厚、分叉部IMT增厚及颈动脉狭窄发生危险性的28%,67%,26%及35%(P-trend均<0.05)。AHEI得分Q4组(vs Q1组)能降低颈总动脉IMT增厚46%的发病风险(95%CI3%-70%)(P-trend=0.047)。aMED得分越高,颈总动脉IMT增厚发生的危险性越低(P-trend=0.025)。INFH-UNC-CH得分Q4组比Q1组增加了39%(95%CI2%-89%)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性。
   结论:
   1.高饮料模式是MS的高危模式,高的因子得分会增加发生MS的发病风险,高谷物低油模式是MS的保护模式,因子得分增加会降低MS的发病风险。没有发现蔬菜模式、水果白肉模式及内脏腌制品模式与MS的关联。
   2.高谷物低油模式、蔬菜模式、水果白肉模式是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保护性膳食模式,因子得分越高,发生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风险越低。内脏及腌制品模式是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高危模式,高的因子得分会增加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危险性。
   3.豆类菌藻模式与MS及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4.膳食质量越高,发生MS及颈动脉内中膜病变的危险性越低。DQI-I及aMED高得分能降低男性MS的患病风险。DQI-I与颈动脉IMT病变有较高的关联性,虽然AHEI、aMED、INFH-UNC-CH膳食质量指数对颈动脉IMT病变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DQI-I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心血管病的风险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