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淋巴管及微血管密度在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
【6h】

微淋巴管及微血管密度在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论文正文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微淋巴管在宫颈CIN到早期宫颈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近年来微淋巴管(Iymphatic microvessel)在宫颈癌变中所起到的作用日渐受到学者们重视。本课题即通过标记宫颈病变及早期癌变过程中的微淋巴管密度(Iymphaticmicrovessel density,LVD)相应不同程度变化,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比较,探索两者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两者在宫颈CIN病变至癌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宫颈癌变过程寻找更为有利的观测指标。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LVD及MVD在不同程度宫颈CIN病变及早期癌变中的数量,分析比较其与病理相关性及在临床分期中的变化趋势,为MVD及LVD在宫颈CIN至癌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选取共47例组织标本,其中宫颈CIN分为CINⅠ、CINⅡ、CINⅢ组,宫颈癌分为Ia(Ia1、Ia2)、IB(Ib1、Ib2)Ⅱa组。每个病例做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的方法,分别用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微淋巴管,CD3 1标记微血管,计算方法为低倍镜下寻找“热点区(hotspot)”后,取3个高倍镜视野下微淋巴管及微血管个数的平均值,即为该例的LVD和MVD。根据微淋巴管的位置进行如下分组:宫颈CIN分为①CIN病灶内LVD(intra-focus LVD,IFLVD)、②CIN病灶周围2mmLVD(peripheral focus LVD,PFLVD,记为PFLVD2mm)、③CIN病灶周围2-5mmLVD(记为PFLVD5mm),宫颈癌分为④癌灶内LVD(intratumoral LVD,ILVD)、⑤癌灶周围2mmLVD(peritumoral LVD 2mm,PLVD2mm)、⑥癌灶周围2-5mmLVD(记为PLVD5mm)组共六组。同法将微血管分为如下六组:①CIN病灶内MVD(intra-focus MVD,IFMVD)、②CIN病灶周围2mm MVD(peripheral focus MVD,PFMVD,记为PFMVD2mm)、③CIN病灶周围2-5mmMVD(记为PFMVD5mm),宫颈癌分为④癌灶内MVD(intratumoral MVD,IMVD)、⑤癌灶周围2mmMVD(peritumoral MVD 2mm,PMVD2mm)、⑥癌灶周围2-5mmMVD(记为PMVD5mm)组。
   结果:
   1、微淋巴管(lymphatic microvessel,LV)在宫颈CIN中分布在距离上皮基底层病灶2mm、5mm范围内均可见,CIN病灶内未见LV,其形态为棕黄色的单层内皮细胞形成的散在的、孤立的管腔结构,其内无血细胞,其中病灶周围PFLV2mm组与PFLV5mm组范围内微淋巴管的形态相似。在宫颈癌组中,病灶内LV极少见,癌灶周围2mm、5mm范围内,LV均可见,数量分布较多,其中癌灶周围PLV5mm组LV形态形态与PLV2mm组相似,为圆形、扩张的管腔,内不含血细胞。
   2、微血管(microvessel,MV)在宫颈CIN组中病灶内未见阳性结构,病灶2mm、5mm范围内均可见,形态为棕黄色的单层内皮细胞形成的散在具有明显的管腔结构,内有血细胞,其中病灶周围PFMV2mm组范围内微血管多呈圆形管腔;PFMV5mm组范围内的微血管与PFMV2mm组类似。在宫颈癌中癌灶内、癌灶旁PMV2mm组、PMV5mm组内均可见棕黄色单层内皮细胞结构围成的管腔结构,其中癌灶内亦呈现出管腔细小、甚至为线状单层上皮围绕的血管,癌灶周围PMV2mm组范围内微血管形态其管壁厚薄不一,较同位置微淋巴管的管壁稍厚,形态完整,管腔结构可见扩张。
   3、在所有LVD组中,P(F)LVD2mm组中LVD最高(P=0.000)。从CINⅠ至Ⅰb2+Ⅱa这一系列宫颈病变进展过程中,P(F)LVD2mm呈递增趋势,各组间LVD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从CINⅡ至Ⅰb2+Ⅱa这一系列宫颈病变进展过程中,P(F)LVD5mm也呈递增趋势,各组间LVD值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宫颈CIN中:PFLVD2mm随CIN级别递增而明显增加,两者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r=0.880(P=0.000),CINⅡ组较CINⅠ组PFLVD2mm显著增加(P=0.007),CINⅢ组较CINⅡ组PFLVD2mm亦显著增加(P=0.001);对于PFLVD5mm的测量,CINⅢ组较CINⅡ组中的PFLVD5mm亦显著增加(P=0.002)。在早期宫颈癌中PLVD2mm随FIGO分期递增而增加,两者相关系数为r=0.598(P=0.001),但Ⅰa1组与Ⅰa2+Ⅰb1组PLVDmm之间无明显差异(P=0.797),Ⅰb2+Ⅱa组较Ⅰa2+Ⅰb1组PLVD2mm增加显著(P=0.001);PLVD5mm不随FIGO分期递增而增加,两者不相关,r=0.146(P=0.467),Ⅰa1组、Ⅰa2+Ⅰb1组与Ⅰ b2+Ⅱa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136)。
   4、关于LVD位置比较:宫颈CINⅢ中:PFLVD2mm组>PFLVD5mm组>ILVD组(P=0.025);宫颈癌Ⅰb2+Ⅱa组中:PLVD2mm组>PLVD5mm组>ILVD组(P=0.002),而CINII、Ia1、Ⅰa2+Ib1组中P(F)LVD2mm与P(F)LVD5mm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62,0.375,0.318。
   5、在所有MVD组中,P(F)MVD2mm、P(F)MVD5mm中MVD显著高于其它IMVD组(P=0.000)。从CINⅠ至Ⅰb2+Ⅱa这一系列宫颈病变进展过程中,P(F)MVD2mm呈递增趋势,各组间MVD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从CINⅡ至Ⅰb2+Ⅱa这一系列宫颈病变进展过程中,P(F)MVD5mm也呈递增趋势,各组间MVD值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从Ⅰa1至Ⅰb2+Ⅱa的宫颈癌进展过程中,IMVD也成递增趋势,各组间MVD值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4)。宫颈CIN中:PFMVD2mm虽随CIN级别递增而呈增加趋势,但两者无明显相关,r=0.224(P=0.343),CINⅠ,CINⅡ,CINⅢ组之间PFMVD2mm值无明显差异(P=0.637),与同位置的LVD相比,PFMVD2mm组明显大于PFLVDmm组(P=0.001);对于PFMVD5mm的测量,CINⅢ组较CINⅡ组PFMVD5mm亦无明显增加(P=0.424),与同位置的LVD相比,PFMVD5mm组明显大于PFLVD5mm组(P=0.000)。在早期宫颈癌中IMVD组随FIGO分期呈递增趋势,两者具有相关性,r=0.647(P=0.000),但Ⅰa2+Ⅰb1组较Ⅰa1组递增不明显(P=0.363),Ⅰa2+Ⅰb1与Ⅰb2+Ⅱa递增明显(P=0.002),相对于癌灶内的LV,癌灶内MVD显著大于癌灶内LVD(P=0.000);PMVD2mm组随FIGO分期呈递增趋势,两者具有相关性,r=0.691(P=0.000),Ⅰa2+Ⅰb1组较Ⅰa1组递增明显(P=0.033),Ⅰa2+Ⅰb1与Ⅰb2+Ⅱa递增明显(P=0.005),相对于同位置的LVD,MVD显著大于LVD(P=0.000);PMVD5mm组随FIGO分期呈递增趋势,两者具有相关性,r=0.656(P=0.000),Ⅰa2+Ⅰb1组较Ⅰa1组递增明显(P=0.040),Ⅰa2+Ⅰb1与Ⅰb2+Ⅱa递增明显(P=0.011),相对于同位置的LVD,MVD显著大于LVD(P=0.000)。
   6、关于MVD的位置比较:宫颈CIN中,IFMVD不表达,PFMVD2mm、PFMVD5m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具体为CINⅡ为P=0.562,CINⅢ为P=0.418;早期宫颈癌中,各组中病灶周围微血管密度均显著大于病灶内微血管密度,而各组中PMVD2mm与PMVD5mm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901,0.846,0.859。
   7、癌灶中,PLVD2mm、PLVD5mm组,PMVD2mm、PMVD5mm组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型、淋巴结转移、是否绝经无明显关系(P>0.05)。8、在预测宫颈CIN至宫颈癌Ⅰa1-Ⅱa过程中,P(F)LVD2mm与P(F)MVD2mm呈正相关性。
   结论:
   1、P(F)LVD2mm、P(F)MVD2mm及P(F)MVD5mm与CIN分级、FIGO分期相关,与是否绝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相关性。
   2、宫颈CIN中,PFLVD2mm、PFLVD5mm随着CIN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尤其是前者相关性更高,可作为CIN疾病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3、早期宫颈癌中MVD(包括IMVD、PMVD2mm、PMVD5mm)随着宫颈癌分期的增加而升高,而PMVD2mm与PMVD5mm与宫颈癌FIGO分期相关性更高,可作为早期宫颈癌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4、在宫颈CINⅠ至早期宫颈癌Ⅱa的疾病进展过程中病灶周围微淋巴管PFLVD2mm与病灶周围微血管PMVD2mm的对疾病进展的预测具有正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