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留学生社会距离研究——基于中山大学的分析
【6h】

留学生社会距离研究——基于中山大学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思路

3 、理论对话点--社会距离理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社会距离实证研究

2 、社会距离理论视角

3 、小结与反思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指标

2 、研究假设

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正文与结果

1 、样本基本情况

2 、研究假设的验证

第四章 研究结论

1 、影响社会距离的宏观原因

2 、影响社会距离的微观原因

3 、研究意义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为了了解留学生与中国人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状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山大学的留学生展开研究,运用社会距离相关理论,对影响留学生社会距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定量的数据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坚持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统一和结合的方法,它本身就是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的统一。宏观社会学从规模、分化、异质性、不平等等方面研究社会结构对社会整合的作用;微观社会学从人际互动的观点出发,努力寻找宏观结构的微观动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避免纯粹的结构论和心理还原主义。
   在宏观社会学方面,采用的首先是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分别考察了代表宏观结构的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对留学生社会距离的影响;其次是同化理论,考察了影响留学生同化中国文化的时间因素;最后是和同化理论相反的文化多元主义理论,采用的变量是留学生的来华目的,因为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族群间的交往,是根据目的主动选择的结果。
   在微观社会学方面,采用的首先是符号互动论,考察了留学生对中国人行为意义的理解和对中国文字符号(即新闻)意义的理解对社会距离的影响;其次是继续社会化理论,考察了留学生语言继续社会化对社会距离的影响;最后是社会支持理论,分别考察了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在宏观社会学方面,宏观结构理论中群体规模以及文化多元主义中来华学习目的对留学生的社会距离有显著影响,其余的指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在微观社会学方面,社会支持相关指标和符号互动论相关指标对社会距离有显著影响,其余的指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不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