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体化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腔脱垂器官解剖和功能的影响
【6h】

个体化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腔脱垂器官解剖和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 言

1.1 盆底结构及功能性解剖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盆腹动力学

1.4 诊断

1.5 治疗方法

1.6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随访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法(POP-Q)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肌力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3.4(治疗组)阴道前壁脱垂患者的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

3.5 (治疗组)阴道前壁不同程度POP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变化

第四章 讨 论

第五章 本研究体会和不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符号表(缩略语)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论著

作者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评价个体化的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Kegel)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疗效,与传统的单纯盆底肌锻炼进行疗效比较,为盆底脏器脱垂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将粤北人民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4年3月确诊为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个体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Kegel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解剖(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法,POP-Q)和功能变化(尿流动力学、盆底肌力测定)指标的疗效差异。
  结果:解剖位置方面: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法(POP-Q)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更佳(p<0.05)。
  两组治疗后的盆腔肌力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组的疗效更好(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
  在下尿路症状改善方面,2例压力性尿失禁(SUI)明显改善(2/3)、2例急迫性尿失禁(UUI)和1例混合性尿失禁(MUI)症状消失,症状改善或治愈率达83.3%(5/6)。
  I度POP经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除了正常排尿感容量(238±76与261±88,ml)显著增加(P=0.025)外,其他指标包括最初排尿感容量、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和残余尿量(PV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POP最初排尿感容量和Pdet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包括正常排尿感容量(256±92与289±106,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392±127与431±131,ml)、Qmax(12±8与18±10,ml/s)、平均尿流率(7±5与12±4,ml/s)、PdetQmax(20±17与14±11,cmH20)和PVR(45±15与32±17,m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POP膀胱储尿期指标:最初排尿感容量(204±107与238±112,ml)、正常排尿感容量(295±101与331±120,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34±134与480±145,ml)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排尿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个体化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Kegel锻炼能增强盆底肌力,能改善Ⅰ、Ⅱ度POP储尿期和排尿期功能,亦能改善Ⅲ度POP储尿期功能,但对Ⅲ度POP排尿期的功能改善不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