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胫神经损伤后远侧端髓鞘和轴索再生及他克莫司纳米微球局部缓释用药研究
【6h】

大鼠胫神经损伤后远侧端髓鞘和轴索再生及他克莫司纳米微球局部缓释用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 略 词

目录

I.大鼠胫神经损伤后远侧端髓鞘和轴索再生的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1 神经损伤后髓鞘与轴索再生过程

1.2 如何在周围神经的损伤早期促进神经髓鞘和轴索再生治疗方法

1.3 电生理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 果

3.1 神经荧光示踪

3.2 髓鞘染色

3.3 神经电生理检测

第四章 讨 论

4.1 远侧端神经损伤后髓鞘轴索再生过程

4.2 神经再生后神经电生理改变和轴浆流转运之间的关系

4.3 电生理与临床功能评价的分析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II. 他克莫司纳米微球局部缓释用药对神经损伤后远端髓鞘和轴索再生影响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 果

3.1 轴索变性纤维染色

3.2 髓鞘变性纤维染色

3.3 快蓝染色

3.4 HE染色

第四章 讨 论

4.1 神经溃变与促神经再生药效的细胞化学观察

4.2 局部缓释用药与神经再生微环境之间组织理化分析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展开▼

摘要

Ⅰ.大鼠胫神经损伤后远侧端髓鞘和轴索再生的研究
  立题背景:英国生理学家Waller(A.V.Waller1816-1870)早在1850年就发现周围神经切断后,其神经远端会由近及远直至神经末端出现顺行性溃变,远端神经发生溃变以后,近端神经再由近及远向溃变远端神经内生长,并逐渐取代原来的神经组织,即神经再生。神经切断以后远段神经会发生变性,是沃勒首先报道的,故称沃勒溃变或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1,2]。
  已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在分化成熟后不具备分裂增殖能力,而周围神经损伤后,可由静态相进入增殖相,具备再生能力。1984年哥德堡博士(Goldberg MD)[3]用肌电图检查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质量时发现,肌电图检查结果与神经功能恢复结果不一致,即电生理评价结果与临床神经功能恢复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电生理结果显示神经生长恢复到正常值的80%,但神经功能恢复仅为40-60%。动物实验表明,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原位缝合,结合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后,尽管肉眼可见缝合口处神经生长平整,仍出现足底皮肤溃疡、肌萎缩及肌力减弱或肌无力,而肌电图检测的运动传导速度指标却显示良好。神经修复研究亦表明,神经再生的电生理评价结果与临床神经功能恢复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反映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并从不同角度对神经再生作出观察评价,我们采用神经原位桥接术式修复损伤神经方法作为动物模型,从组织学、生理学角度把神经纤维分成髓鞘和轴索两部分进行对比检测,并在缝合口远侧神经干上设置多个检测点,采用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形态学染色等方法来判断神经再生。
  目的:1.应用电生理、神经示踪和髓鞘组织化学方法,探讨大鼠胫神经损伤时髓鞘和轴突再生速度是否一致;2.探讨在神经再生的研究中,电生理与临床功能恢复存在差异以及电生理指标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原因。
  方法:1.选用Wistar大鼠54只,神经原位桥接动物模型,按手术先后分为患侧的实验组和健侧的正常对照组;2.实验组根据缝合口远段荧光示踪剂注射点和取材点的部位不同,设为10mm距离组和30mm距离组,每组6只。分别在术后4周、8周、12周进行荧光剂示踪、髓鞘形态、电生理、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检测。
  结果:1.于实验8周及12周L3-L6脊神经节内有荧光标记细胞,30mm距离组明显少于10mm距离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2.在患侧8周、12周其损伤神经远侧已有大量排列有序的有髓神经纤维10mm距离组与30mm距离组之间,P>0.05;3.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4周与8周、12周之间相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8周与12周之间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电生理结果与神经纤维中的髓鞘数量密切相关;2.髓鞘和轴索生长速度出现不一致。提示电生理能反映髓鞘电传导通道的建立,但不能直接判断轴索的化学传导通道建立和神经的支配特性。
  Ⅱ.他克莫司纳米微球局部缓释用药对神经损伤后远端髓鞘和轴索再生影响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胫神经损伤后局部短暂应用他克莫司(FK506)纳米微球缓释颗粒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左侧胫神经切断的端端缝合模型,将 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用药的实验组和损伤对照组。实验组根据两个缓慢释放用药时间不同分为实验10d组和实验15d组,每组6只,于术后2周、3周分别取缝合口远侧端神经干做变性轴索、变性髓鞘染色,结合神经髓鞘染色、HE染色,观察其变性轴索、变性髓鞘、再生髓鞘纤维数和观察影响局部用药的降解因素。
  结果:2周及3周时缝合口远侧端神经干内变性轴索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性髓鞘数实验组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周时实验10d组髓鞘数多于实验15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周,观察用药部位机化组织,实验15d组明显多于实验10d组。
  结论:局部短暂少量应用他克莫司纳米微球缓释颗粒,能缩短损伤远侧段神经溃变时间,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减少用药部位结缔组织对局部药物缓释时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