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HBV感染者体内BAFF表达情况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研究
【6h】

慢性HBV感染者体内BAFF表达情况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者体内BAFF表达情况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 果

3讨 论

4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HB患者肝组织中细胞花结形成意义的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 果

3讨 论

4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特发性炎性肌病肝脏损伤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 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工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慢性HBV感染者体内BAFF表达情况的研究 研究目的: 1、检测HBV感染者不同状态下体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及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表达情况,探讨HBV感染者机体的免疫情况; 2、比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经a-干扰素治疗前后体内IL-10、IFN-γ及BAFF的表达情况,探讨a-干扰素治疗对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 3、比较干扰素抗体阳性和阴性的CHB患者体内IL-10、IFN-γ及BAFF的表达情况,探讨干扰素抗体产生对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 研究方法: 清晨空腹收集20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10例干扰素抗体阳性和10例干扰素抗体阴性、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及20例健康人(HE)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N-γ、IL-10及BAFF表达水平。 研究结果: 1、HBV感染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CHB患者、AsC患者IFN-γ表达水平降低,CHB患者下降最为显著,与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4);而IL-10水平升高,CHB患者升高最为明显,与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2);IFN-γ/IL-10比值显著低于健康人,CHB患者降低最为显著,明显低于AsC患者、健康人(P=0.02,0.00); BAFF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AsC患者下降最为显著,与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HBV感染者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比例失调,CHB患者失调程度重于AsC患者,BAFF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AsC患者降低最为显著; 2、干扰素治疗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经干扰素治疗后CHB患者IFN-γ表达水平升高,治疗6月时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3月时(P=0.00,0.04),与健康人已无统计学差异(P=0.20); IL-10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IFN-γ/IL-10比值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上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4,0.00),但仍低于健康人(P=0.00);干扰素治疗前后BAFF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F=0.71,P=0.55)。可见干扰素治疗可增强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而减弱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改善Th1/Th2细胞表达比例失调,对BAFF影响不明显。 3、干扰素中和抗体(NAb)产生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NAb阳性患者IFN-γ表达水平低于阴性患者及健康人,但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2.93,P=0.07); NAb阳性患者IL-10表达水平高于NAb阴性患者,并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7.51,P=0.00); NAb阳性患者IFN-γ/IL-10比值显著低于Nab阴性患者及健康人(P<0.05);NAb阳性患者BAFF表达水平高于NAb阴性患者而低于健康人,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0.69,P=0.51)。可见NAb产生减弱了干扰素对Th1型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和对Th2型细胞型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NAb阳性患者BAFF表达水平相对性增高,但仍低于健康人水平。 研究结论: 1、HBV感染者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比例失调,与Th1型细胞因子表达减弱及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均有关;干扰素治疗可以增强Th1型细胞因子γ-IFN的表达,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而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减弱了干扰素的这种免疫调节作用; 2、HBV感染者BAFF表达水平较低,特别是AsC患者显著低于健康入水平,因而BAFF与HB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产生无关,但由于BAFF可增强机体免疫,促进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整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比例失调,因而我们认为BAFF表达水平过低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 3、有研究表明IL-10及α-IFN可刺激BAFF表达,但在CHB患者体内IL-10表达水平较高,并给予大剂量α-IFN治疗的情况下,BAFF表达水平仍较低,所以我们认为HBV感染者可能存在BAFF生成障碍。 第二部分:CHB患者肝组织中细胞花结形成意义的研究 研究目的: 1、分析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临床类型中血清AFP的表达情况; 2、探讨肝组织中细胞花结形成的意义。 研究方法: 1、检测3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1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40例肝硬化(CIR)、115例肝硬化失代偿及17例肝炎后肝癌(HCC)患者血清AFP水平,分析各组AFP的表达情况; 2、对65例肝组织内有肝细胞花结形成和42例无肝细胞花结形成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例肝炎后肝癌患者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标记肝组织中的AFP,观察肝组织中AFP的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 1、AFP在乙型肝炎各临床类型中的表达情况:378例病毒性肝炎中有253例AFP异常,异常率66.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阳性率显著低于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及肝炎后肝癌(HCC)患者(P<0.05);AFP阳性率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至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已与肝炎后肝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AFP表达水平随病情进展也逐渐升高,病毒性肝炎各临床类型与HCC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 2、肝细胞花结与血清AFP表达的相关性:肝细胞花结患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花结患者(X2=7.33,P=0.01),随花结量增多AFP阳性率有升高趋势;AFP表达水平亦高于无花结患者,随花结量增多AF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大量花结组显著高于少量及中量花结患者(P<0.05)。 3、肝细胞花结与病情的相关性:花结量与病情进展有正相关性,随花结量增病重患者所占比例升高,大量花结组肝硬化患者显著高于少量花结组;病情相同情况下花结组与无花结组虽然AFP、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以看出:花结组AFP表达水平高于无花结组,两组AFP表达水平随病情进展均有上升趋势;ALT水平与病情进展无相关性。 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HE染色显示:肝细胞花结出现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区域,形成花结的肝细胞形态不同于正常肝细胞,体积较大,失去原有的排列结构,形成腺腔样结构,故称其为肝细胞花结。107例肝活检患者血清AFP水平在1.9ng/ml-1006ng/ml,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花结患者和无花结患者肝组织内均未见明显AFP表达,即使肝组织内有大量肝细胞花结形成也未见明显AFP表达;肝癌标本中1例血清AFP水平在501.86 ng/ml时,肝组织内也未见明显AFP表达,另一例血清AFP水平69137.17 ng/ml,肝组织内可见大量AFP表达。 研究结论: 1、乙型肝炎各临床类型均存在AFP表达异常,血清AFP表达与病情进展相关,病情越重AFP阳性率及血清水平越高。 2、肝细胞花结与血清AFP水平及病情进展均有正相关性,随肝细胞花结量的增多血清AFP表达水平升高、病重患者所占比例增加;肝硬化患者血清AFP水平升高可能既与肝细胞坏死再生有关,又与肝细胞基因表达改变有关。 3、肝组织学检查表明血清AFP水平较低时(<1000ng/ml)时,有肝细胞花结形成的肝组织中AFP表达不明显,肝组织中AFP的表达似仅与血清AFP水平有关。 第三部分: 研究目的: 1、探讨转氨酶升高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血清ALT来源; 2、观察IIM患者的肝组织损伤情况,探讨CD138+浆细胞在IIM相关肝损伤中的作用; 3、分析IIM相关肝损伤与AIH肝损伤血清指标及组织学特点的差异 研究方法: 1、收集28例IIM患者和11例AIH患者肝功(ALT、AST)、心肌酶谱(CK、CK-MB、HBDH、LDH)、自身抗体(ANA、SMA)等临床资料,分析IIM患者血清ALT升高的原因,并比较IIM患者与AIH血清学指标的差异; 2、对6例IIM患者和11例AIH患者行肝活检:常规HE染色,并用免疫疫组化的方法标记肝组织中浸润的CD138+浆细胞,观察肝组织的损伤情况及CD138+浆细胞的浸润情况。 研究结果: 1血清学指标 2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研究结论: 1、转氨酶升高的IIM患者存在肝组织轻微损伤,血清ALT升高与肝组织肌肉组织等多种组织损伤有关; 2、IIM患者肝组织中未见明显CD138+浆细胞浸润,CD138+浆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与IIM相关肝损伤的机制无关; 3、根据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自身抗体不能区分AIH肝损伤与IIM相关肝损伤;AIH肝损伤与IIM相关肝损伤肝组织学特点有显著不同,组织学检查是鉴别二者的金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