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正常脑组织局部接触尼莫司汀后相关功能指标变化初探
【6h】

大鼠正常脑组织局部接触尼莫司汀后相关功能指标变化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基金

致谢

声明

统计学合格证明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脑胶质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35.26%~60.96%,平均44.69%,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由于其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手术根治率低等特点,单纯手术易于复发,预后不佳,尤其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仅3个月。目前,“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已是学术界共识,其中化疗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常规的静脉系统给药,由于剂量依赖的骨髓抑制、肝毒性、肺纤维化等非靶体部位的毒性作用、以及难以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等原因致使疗效欠佳。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学者就化疗方式、给药方法及途径等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由于胶质瘤复发多局限于原发部位,因而局部治疗即可在防止或延缓肿瘤复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兴起的Gliasite(I)125球囊间质内放疗局部生物疗法、瘤腔内注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LAK)的免疫治疗等都是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一系列局部治疗新方法。其中瘤腔单次给药是局部化疗相对有效方法。以往曾有人在神经外科术中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将药物置于瘤腔,得到了较好疗效,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排斥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已知尼莫司汀(ACNU)局部应用于胶质瘤治疗作用显著。一般情况下,在应用ACNU对胶质瘤局部化疗药物中,常以明胶海绵蘸取合理剂量的ACNU溶液局部应用于胶质瘤区域,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少全身化疗的副作用。但在这种治疗过程中,ACNU在对残余胶质瘤细胞杀伤的同时,也难免对周围正常脑组织产生相关不良作用,而目前的治疗应用研究多以神经外科医师的经验总结和临床观察为主,国内外尚缺少对ACNU接触局部正常脑组织后影响的关注。
   包括ACNU在内地多种抗肿瘤药物,由于其药理作用不同,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多种多样,从而对不同系统和器官造成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的表现。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1)骨髓抑制: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骨髓中各种血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决定于它们半衰期的长短,白细胞的半衰期仅6h,血小板的半衰期为5~7d;红细胞的半衰期则长达120d,因此,表现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抑制,依次为白细胞(尤其粒细胞)、血小板,最后影响血红蛋白,从而会出现周围血象WBC、PTL及RBC的减少。(2)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及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这不但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进食,甚至造成营养、代谢障碍和其他并发症,进而对个体的体重造成影响。(3)神经系统反应:周围神经功能异常包括肢体麻术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深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中枢神经功能异常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罕见惊厥和意识丧失;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则包括小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腹胀;听神经功能异常包括耳鸣、耳聋、头晕,严重者有高频听力丧失。ACNU作为抗胶质瘤的常见有效化疗药物,在全身用药治疗应用过程中均具有以上副反应特征(静脉使用ACNU可使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营养状况改变、神经系统反应异常等)。为了减少ACNU用药的全身反应,目前多采用ACNU局部瘤腔给药、以辅助治疗胶质瘤并防复发,但目前为止、尚缺少局部应用ACNU治疗胶质瘤时接触了正常脑组织后,对神经功能损伤、体重(间接反映个体的营养状态)及血象(间接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相关功能指标影响的研究报道,从而使ACNU科学合理的局部应用受到一定局限。
   本研究以大鼠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odifiedNeurologicalSeverityScore,mNSS)、体重、血象[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为主要评估指标,探讨不同剂量ACNU接触局部大鼠正常脑组织后、这些相关功能指标的变化,旨在了解大鼠正常脑组织对ACNU的最大耐受剂量,为未来从事胶质瘤模型动物的ACNU局部治疗实验提供可借鉴参考依据。
   方法:
   将4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D、E五组,E组5只,余每组10只。A、B、C、D、E五组分别依次使用2mg/kg、1mg/kg、0.5mg/kg、0.25mg/kg、0mg/kg剂量的ACNU溶液,E组为假手术组。每只大鼠均以手术方法打开顶骨,暴露左侧大脑半球,用2mm×2mm×2mm大小明胶海绵按照实验分组、分别蘸取不同剂量的ACNU溶液,置于大鼠左侧大脑半球表面;手术缝合伤口。按照分组,观察每只大鼠术后第6小时、1天、3天、7天、10天、14天的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每只大鼠0天即术前、术后第1天、3天、7天、10天、14天予弹簧秤称重;每只大鼠第0天即术前、术后7天、14天采用尾尖取血法用全自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血象检查,记录WBC、RBC、PLT值。
   结果:
   (1)mNSS检测:①A组在脑组织接触ACNU后的第1及3天,B组在脑组织接触ACNU后的第1天均为中度损伤,其余组别及其它观测时间均为轻度脑损伤;以2mg/kg、1mg/kg、0.5mg/kg剂量ACNU溶液作用的大鼠mNSS与E组(0mg/kg剂量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E组与较低剂量的D组相比、大鼠mNSS无统计学差异;②各组实验动物均出现“在正常脑组织接触ACNU后mNSS逐渐升高、第1天达到高峰,且随着时间进展评分逐渐下降、至第10天开始评分渐趋稳定”的现象;③在相同浓度下,ACNU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大鼠脑组织有进一步损伤,但仅在第1天出现mNSS高峰;④C、D、E组大鼠的mNSS于第14天分别呈1.40±0.516、0.60±0.516、0.40±0.548,接近正常分值0;而A、B剂量组则在14天时间点,mNSS仍分别呈3.00±0.47、2.70±0.48。⑤A、B、C各组mNSS(5.72±1.68、4.88±1.36、3.32±1.38)与E组(2.07±1.27)的mNSS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2.40±1.31)与E组之间的mNSS则差异不显著(P>0.05)。
   (2)体重测量:ACNU用药3天后,以2mg/kg、1mg/kg、0.5mg/kg剂量ACNU溶液作用的大鼠体重与E组(0mg/kg剂量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E组与较低剂量的D组相比、大鼠体重差异不显著。各组实验动物均出现在正常脑组织接触ACNU后体重逐渐下降现象。在相同ACNU剂量下,A、B、C组在第7天达到最低体重(151.50±9.14、166.00±6.15、177.00±6.32),D、E组在第3天体重最低(190.00±5.27及192.00±2.74)。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各组体重开始增加,A、B组在第14天超过实验前体重,C、D、E组在第10天超过实验前体重。A、B、C各组的体重(187.25±19.38、194.92±16.42、200.50±15.03)与E组(211.33±19.78)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207.08±17.18)与E组之间的体重则差异不显著(P>0.05)。
   (3)血象检测:在接触ACNU后第7天,A、B组大鼠WBC(5.84±0.37、6.34±0.13)、PLT(506.90±85.40、577.70±47.55)与E组(0mg/kg剂量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但RBC仅在A组(8.81±0.18)与E组(9.02±0.17)之间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4天,A组大鼠WBC、PLT(6.24±0.27、573.10±60.31)与E组(6.81±0.16,695.80±65.89)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1、0.25mg/kg及以下剂量的ACNU溶液可考虑作为ACNU局部接触正常脑组织对神经功能影响安全剂量的参考点。2、0.25mg/kg及以下剂量的ACNU溶液可考虑作为ACNU局部接触正常脑组织营养状况安全剂量的参考点。3、1mg/kg及以下剂量的ACNU溶液可考虑作为ACNU局部接触正常脑组织对大鼠造血功能影响的安全剂量的参考点。4、虽然1mg/kg及以下剂量ACNU溶液对大鼠血象影响较小,但依据对大鼠mNSS及体重结果判断,仍需以0.25mg/kg的ACNU溶液作为ACNU局部接触大鼠正常脑组织的安全剂量参考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