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突发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6h】

突发灾害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资料来源

1.5 相关概念

1.5.1 救援

1.5.2 应急医学救援

1.5.3 应急医疗救援

1.5.4 应急医疗救援队

第2章 突发灾害事件医疗救援概述

2.1 突发灾害事件的定义

2.2 突发灾害事件的分类和共同特征

2.2.1 分类

2.2.2 共同特征

2.3 突发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特点和基本要求

2.3.1 任务特点

2.3.2 基本要求

2.4 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的专业要求

2.5 常见突发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特点以及医疗救援的需求

2.6 灾害医学中的伦理问题

2.6.1 平等医疗权和优先救助对象的矛盾

2.6.2 人道主义原则与放弃无效救治的矛盾

2.6.3 知情同意原则与紧急救治的矛盾

2.6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

2.7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形式

2.8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任务功能定位

2.8.1 任务定位

2.8.2 编组形式定位

2.8.3 技术范围定位

第3章 中美应急医疗救援队伍比对及启示

3.1 美国灾难医学救援队建设现况

3.1.1 国家灾难医疗系统(NDMS)

3.1.2 国家医疗反应队(NMRTs)

3.1.3 国际医学外科反应队(IMSURT)

3.1.4 灾难丧葬操作反应队DMORTs)

3.1.5 国家兽医反应队(NVRTs)

3.2 国内灾难医学救援队建设现况

3.3 美国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经验借鉴

3.3.1 建立医学人才储备库

3.3.2 规范灾难医学救援队人员准入条件

第4章 湖北省应对突发灾害医疗救援队伍现状

4.1 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进展

4.1.1 制度保障

4.1.2 队伍主管机构设置

4.1.3 队伍组建

4.1.4 经费支持

4.1.5 救援装备

4.1.6 物资支持

4.1.7 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困境

4.2 应急医疗救援队伍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4.2.1 年龄分布

4.2.2 学历分布分析

4.2.3 职称分布

4.2.4 所学专业分布

4.2.5 性别与培训情况分析

4.2.6 人员综合素质分析

4.2.7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4.3 湖北省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建议

4.3.1 加强医疗救援人才储备库的建设

4.3.2 合理配置医疗救援人力资源

4.3.3 强化医疗救援队的物资与设备管理

4.3.4 加强救援队的培训

4.3.5 调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来源

4.3.6 加强应急医疗队伍间的配合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论著 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相关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湖北省应急医疗救援队员推荐表

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几年,我国突发灾害频繁发生,尤其以水旱灾害为主,灾害一旦发生常常给人民群众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还会有地陷、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并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与此同时,在我国大中城市,各种社会灾害也时有发生,例如大规模暴力事件、火灾、爆炸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高效应对突发灾害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提高医疗救援队伍医疗救治效率,最大限度减少突发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健康危害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湖北省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频繁遭受干旱、洪水、山崩、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还时常伴有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是我国突发灾害事件种类最多、发生频率较高和损失较重的省份之一,给该省带来巨大危害,概括起来主要为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人为灾害和自然与人为混合灾害。例如2010年,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省17个市州、省直管市、林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991万人,因灾死亡74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群众35.7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7.3亿元。各种各样的灾害持续不断,使该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文明成果惨遭损毁,严重阻滞了该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湖北省突发灾害的研究已引起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
   湖北省政府自2003年的“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加快了全省的卫生应急方面的投入,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对2008年汶川地震高效救援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应对,均彰显了卫生应急方面的长足进步。但在异常严峻的突发灾害事件形势之下,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湖北省突发灾害尤其自然灾害的监控和应对,不断提高湖北省应对各种灾害的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医疗救援队伍的救治能力。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卫勤保障学、应急管理学、公共卫生学、灾害医学等学科知识,对我国应对突发灾害医疗救援队伍情况进行分析,并借鉴美国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经验,以湖北省为例诊断出我国在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湖北省2008年至2010年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和人力资源配置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宏观层面近几年,湖北省着重加强了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建设,积极筹建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并设置了队伍的主管机构,给予了资金投入,补充了物资装备,制订印发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困境亟待解决:①队伍主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仍有较大差距。全省有76.5%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88.9%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其医疗救援队伍没有设置专门的卫生应急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另有4.5%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未指定具体部门承担应急工作。已设置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的,借调人员较多,应急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存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②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自我保障严重不足。本次调查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数量较多,但是应急装备缺乏,多数仅为“名单”队伍;已装备的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设备不足,自我保障能力弱,与《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94.1%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90.1%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统一服装,在疾控机构中无统一服装的比例为:市级88.2%,县级80.5%。93.5%市级和85.7%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无卫生应急专用(办公)车辆。近两年各地虽然开展了一些甲型HIN1流感和禽流感防控的培训和演练,但多为传染病控制,内容较单一,缺乏医学救援等综合、系统的演练。80%以上队员单位没有依法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③工作经费短缺。41.2%的市级和60.6%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无日常工作经费,76.5%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65.7%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缺乏卫生应急储备金。45.7%疾控机构无日常应急工作经费。故此,卫生应急大量的准备工作无法开展。④物资储备准备缺乏。全省有41.2%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39.4%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储备应急设备。在承担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中,将近40%的单位应急实物储备价值≤5万元(包括无应急实物储备单位)。疾病预防与控制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应急实物储备多为本机构自行安排,储备为一次性的,应急医疗救助活动的财政补偿机制尚不健全,若短期内需多次处理突发事件,必将会面临应急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
   2.医疗救援队伍人力资源配置层面全省应急医疗救援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学历层次低。与该职业知识密集性的特征相矛盾,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培养出的正规院校本、硕毕业生进入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很少,尤其是县级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的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更低,中、大专学历的比例偏高。②职称结构不合理:省、市、县(区)三级应急医疗救援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依次下降,高级职称者大部分集中在省市级应急医疗救援机构中,而处在突发灾害事件第一线,为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服务的县(区)级应急医疗救援人员中高职称的比例却不足10%。③专业构成欠合理:现专业构成主要以外科医学和护理医学为主,但缺乏具有大卫生观及现代公共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技能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④缺少规范化、常规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卫生应急人员中,虽然有部分参加过各类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但没有参加过各种应急医疗救援培训的人员占66.4%,导致相当一大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知识陈旧,信息不灵,观念老化,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实际要求。
   总之,以湖北省为例研究我国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医疗救援队伍现状发现在队伍主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应急处置能力、队伍自我保障、工作经费保障、物资储备准备以及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来源、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都存在不足。
   据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策略,主要包括:调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来源、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强化医疗救援队的物资与设备管理、合理配置医疗救援人力资源、加强医疗救援人才储备库的建设、加强应急医疗队伍间的配合。
   最后,希望各类突发灾害事件能够永远地离开我们,但是这明显无法做到,面对一些大型灾害,还是显得比较被动、甚至有时是无力。不过可以在灾害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组派出高效的医疗救援队伍,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来加以应对;用先进的治疗方法和严格的现场操作来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把平时掌握和了解的医学知识用来保护和防范自身安全;用最先进的设备仪器来救治受伤的灾民。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地将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类突发灾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