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研究
【6h】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一般问题

2.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与特征

2.1.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

2.1.2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征

2.2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概况

2.2.1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状况

2.2.2 国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情况

2.3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概述

2.3.1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标准

2.3.2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的复杂性

3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主体与行为的复杂性

3.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主体

3.1.1 网络服务提供者

3.1.2 网络用户

3.2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特点

3.2.1 不易被发现

3.2.2 影响范围广

3.2.3 表现形式多

3.3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3.3.1 擅自上传他人作品

3.3.2 未经允许转载他人作品

3.3.3 超链接形式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

4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

4.1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4.1.1 归责原则对于认定侵权责任认定的重要意义

4.1.2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的过错原则与无过错原则之争

4.2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4.2.1 存在违法行为

4.2.2 存在损害事实

4.2.3 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4.2.4 损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制度的完善

5.1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制度的缺陷

5.1.1 归责原则方面的不足

5.1.2 合理使用抗辩事由适用范围的局限

5.1.3 “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法律规制的缺位

5.2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制度的完善

5.2.1 科学确立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5.2.2 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

5.2.3 “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的制度安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烙印下的时代每天都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对于著作权人来说是悲喜交加的时代,因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人的合法利益在技术面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较为明确,但毕竟科技已经更迭了很多年,不免有些滞后。如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方式也有了许多新的方式和手段,在巨额的IP交易成本及低廉的侵权成本面前,猖獗的网络侵权人肆无忌惮地通过为侵权行为披上技术的外衣的方式侵害着信息网络传播权人的合法权益。面对这些来自现实的挑战,如何建立合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责任标准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2016年4月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指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将处于版权矛盾纠纷高发期,网络版权保护将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在对一些具体案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阐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基本概要,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具体侵权行为等,深入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及要件,发现目前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目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引言部分通过对国内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介绍,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介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特征及立法现状,着重介绍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特点,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基本情况做一个介绍。第三部分介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特点及表现方式,其中夹杂着丰富的案例,以此使理论和实际联系更紧密,生动地放映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场景。第四部分是重点章节,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归责原则之争的问题,以此为背景找出目前我国立法在信息网络传播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立法层面,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