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6h】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DIC诊断中的价值

引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DI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DIC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ng words)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为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科学标准化学会(SSC)显性DIC评分标准分为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非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血常规、常规凝血试验(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D-二聚体定量检测等资料,同时进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量化指标(激活凝血时间(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CR)、血小板活性(PF))检测。比较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各指标间的差异,寻找可能有助于诊断DIC的指标;同时对显性DIC亚组(早期:6小时内、中期:6-12小时、晚期:12小时后)进行分析,探讨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为不同阶段DIC诊断及病情判断相关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上述临床数据,分析Sonoclot指标与其他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诊断性试验的相关方法,绘制不同时间段各凝血功能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在不同时间段各凝血指标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指标预测DIC的最佳阈值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共4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2.5±19.8岁,其中男性362例(72.7%),女性136例(27.3%)。 ①结果提示组间哪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用于DIC诊断。显性DIC组与非显性DIC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00和0.453),具有可比性。显性DIC组患者APACHEⅡ评分24.8±6.0分、ISTH评分5(5,8)分,显著高于非显性DIC组18.5±5.5分,3(0,4)分(P<0.01)。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患者APTT、PT、ACT以及INR分别为(76.6±46.2秒,55.7±40.1秒)、(21.4±9.5秒,16.1±3.3秒)、(231.1±165.4秒,134.8±71.3秒)、(2.2±1.1,1.5±0.7),显性DIC组明显延长(均P<0.001);显性DIC组D-二聚体为5880.2±2733.5ng/L,较非显性DIC组3695.0±2510.3ng/L明显升高(P<0.01);显性DIC组纤维蛋白原含量2.5±2.1g/L、血小板计数54.5±38.1×109/L以及PF1.1(0,4.6)均较非显性DIC组4.2±2.1g/L、154.1±90.4×109/L、2.4(0.1,6.7)下降(均P<0.001)。 ②结果提示,针对组间有差异的指标,初步判断哪些指标用于哪个阶段可能更有价值?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传统的凝血指标(APTT、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INR)以及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的凝血指标还是Sonoclot指标的P值均<0.001,说明凝血相关指标与DIC的发生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SPSS产生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选择70%样本作为训练样本,30%样本为验证样本。将传统的凝血指标(APTT、PT、INR、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是否发生DIC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强迫进入法。模型的拟合R Square值为0.551,模型方程为 Log(P/1-P)=-2.586-0.226PT+0.675INR-0.233FIB+0.000D-二聚体-0.037血小板计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将ACT序贯性引入该模型,新模型拟合R Square值为0.540,模型方程为 Log(P/1-P)=-3.066+0.171PT+0.521INR-0.226FIB+0.000D-二聚体-0.031血小板计数+0.006ACT,曲线下面积上升为0.845;将CR引入模型,新模型拟合R Square值为0.559,模型方程为 Log(P/1-P)=-3.843+0.200PT+0.487INR-0.216FIB+0.000D-二聚体+0.010ACT-0.022CR,ROC曲线下面积较前无明显变化,仍为0.845;将PF引入模型中,新模型拟合R Square值为0.454,模型方程为Log(P/1-P)=-2.827+0.000D-二聚体+0.009ACT+0.069PT+0.498INR-0.401FIB-0.449PF-0.002血小板计数,ROC曲线下面积上升为0.876。 ③Sonoclot指标与其他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别在诊断DIC中的价值比较。Sonoclot指标与传统的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R与血小板呈负相关(r=-0.154,p=0.018),PF与APTT呈负相关相关(r=-0.134,p=0.039),PF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189,p=0.003);在各显性DIC组亚组Sonoclot指标与传统的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2小时后亚组内血小板计数与PF呈明显正相关(r=0.513,p<0.00)。以非参数法构建不同时间段的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各凝血指标在DIC不同的时间段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并计算不同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显示:在早期(6小时内),传统的凝血指标中APTT、PT、D-二聚体以及INR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0.759、0.635、0.762(均P<0.001),Sonoclot指标中ACT曲线下面积为0.765(P<0.001),均优于随机猜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R以及PF 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P<0.001),预测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896、0.682、0.603(P<0.001)。与传统的凝血指标相比,ACT诊断早期显性DIC患者患者的敏感性度较差仅为50.6%,特异度达到95.9%。以“0”表示非显性DIC组,“1”表示显性DIC组,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强行进入法建立Sonoclot联合指标的预测概率模型并计算预测概率。结果显示:ACT联合CR的模型方程为P=exp(-2.265+0.021ACT-0.046CR)/1+ exp(-2.265+0.021ACT-0.046CR),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7.310(P=0.504),模型拟合较好;ACT联合CR以及PF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1.517+0.022ACT-0.041CR-0.398PF)/1+exp(-1.517+0.022ACT-0.041CR-0.398PF),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6.001(P=0.647),模型拟合较好。利用ROC曲线分析方法分析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提示ACT联合CR,以及ACT、CR、PF联合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达到0.814,0.828(P<0.001)。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84.9%,特异度为87.8%,诊断的综合效能较好。6-12小时内,传统凝血指标中APTT、PT、INR以及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4、0.768、0.713、0.736(均P<0.001)。Sonoclot指标中C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448,无统计学意义(P=0.269),A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优于随机猜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01)。同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以及PF 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P<0.001),预测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870、0.712(P<0.001)。ACT联合CR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变量CR无统计学意义(P=0.420),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3.197+0.022ACT)/1+exp(-3.197+0.022ACT),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12.538(P=0.129),模型拟合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P<0.001); ACT联合 CR、 PF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2.810+0.023 ACT-0.041CR-0.804PF)/1+exp(-2.810+0.023ACT-0.041CR-0.804PF).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5.903(P=0.658),模型拟合较好。联合ACT、CR以及PF后曲线下面积达到0.846(P<0.001)。与传统的凝血指标相比,ACT诊断的敏感度仅为63.3%,低于传统的凝血指标,但特异度达到88.9%,联合ACT、CR、 PF后,特异度为87.8%,敏感度上升至84.9%。与DIC早期及中期相比,后期(12小时后)APTT、PT、D-二聚体以及INR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8(P<0.001),而ACT曲线下面积仅为0.733。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R以及PF 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P<0.001),预测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907、0.688、0.826(P<0.001)。ACT联合CR、ACT联合CR、PF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变量CR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33、0.058)。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0.856+0.006ACT)/1+exp(-0.856+0.006ACT),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5.208(P=0.735),模型拟合较好。ACT联合CR、PF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1.145+0.003ACT-0.979PF)/1+exp(1.145+0.003ACT-0.979PF),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1.964(P=0.982),拟合较好。ROC结果显示当ACT联合CR及PF后,曲线面积达到0.839(P<0.001),尽管诊断的特异性(72.5%)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但敏感性(85.2%)达到最高,优于传统的凝血指标。 结论: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作为一种即时凝血功能监测仪器,能够对临床工作中并发DIC的患者发生的出凝血功能障碍做出判断。在显性DIC患者中,Sonoclot分析仪较传统的凝血实验更能准确的诊断启动后并进入消耗性低凝期的DIC患者。随着DIC病程的进展,联合Sonoclot指标诊断的综合效能均优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由于Sonoclot分析仪具有快速、全面、耗材低等优点,可考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作为DIC诊断的常规手段。 第二部分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试验设计。以ISTH评分标准确诊的显性DIC(ISTH评分≥5分)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及凝血功能指标、Sonoclot各项指标,并随访患者预后,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传统的凝血指标(PT、APTT、IN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计数)、Sonoclot指标(ACT、CR、PF)、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是否具有DIC临床症状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探讨Sonoclot指标对DIC预后判断的价值。 结果:共237例患者纳入研究。①一般情况:平均年龄为51.7±17.6岁,其中男性176例(74.2%)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