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原因分析及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方式的研究
【6h】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原因分析及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方式的研究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原因分析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痿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2 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痿等早期并发症影响的研究

1.3 老年胰腺癌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后胰痿等早期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分析

1.4 第一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方式的研究

2.1 嵌入式胰胃吻合-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方式

2.2 嵌入式胰胃吻合方式与传统胰肠吻合方式的比较

2.3 嵌入式胰胃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保留幽门和非保留幽门术后并发症比较

2.4 第二章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缩写词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应用最新版的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术后胰瘘诊断及分级系统(ISGPS2016)来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应用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方式来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的发生率。
  方法:第一阶段我们选取2009年1月-2014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27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围手术期和POPF可能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其中158例胰头癌病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对胰瘘等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此外我们将年龄≥65岁的老年组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做了亚组分析,分析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第二阶段我们应用了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方式-嵌入式胰胃吻合(IPG),并回顾性分析从应用IPG的2010年1月开始,至2015年9月间我院共实施开腹PD手术309例,将其分为胰胃吻合组(PG)和胰肠吻合组(PJ),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率,特别是胰瘘的发生率,并对PG组进行了亚组分析,将其分为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组(CPD)和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PPPD),重点比较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
  结果: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间的2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总的胰瘘率为15.9%(44例),其中生化漏(BL)26例,B级13例,C级5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1例因胰瘘继发腹腔内感染拒绝再手术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因胰瘘再手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而死亡,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死亡,总的死亡率为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OPF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扩大切除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小于3mm及扩大切除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扩大切除的98例中66例(67.3%)扩大切除方式为门静脉切除重建。门静脉切除重建组与非切除重建组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在老年组中,门静脉未切除重建组术前营养状况要好于切除重建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及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门静脉切除重建组术后顽固性腹泻率高于未切除重建组。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间的309例PD术中,PG均为IPG。总胰瘘率为20.4%,胰瘘率PG组(16.4%)要显著低于PJ组(25.8%),BL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C级胰瘘均有显著性差异;胰胃吻合病例中PPPD组术后胰瘘率要显著高于CPD组(29.4%vs11.9%,P=0.008),PPPD组中有一例因严重的胰瘘而死亡。
  结论:胰管的直径小于3mm和扩大切除是PO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当肿瘤侵犯门静脉时,如切除重建门静脉能达到根治性切除,应行门静脉切除重建的扩大切除术,其并不会增加POPF发生率;IP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腺消化道吻合方式,但使用IPG时不建议保留幽门,因其会增加POPF的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