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
【6h】

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有关论文主题的学术成果综述

第二节 半个世纪以来对清政府外交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四节 本文基本术语界定和各章间逻辑关系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全球国际政治格局

第一节 古代国际格局特征:多极并立的文明间均势体系

第二节 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诞生与内部发展

第三节 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外部扩展

第四节 世界一体化的开端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东亚区域国际政治格局

第一节 朝贡观念与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清代前期朝贡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清代前期朝贡体系的特征:以明代为参照系

第三章 清代前期的中西关系

第一节 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中西关系概略

第二节 大航海时代至鸦片战争之间的中西关系

第三节 1840年前清政府对西外交政策及其体制

第四节 关于1840年前清政府对西方外交和通商体制的评价

第四章 1842-1856年中西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中西合作期:1842-1848年

第二节 中西关系调整时期:1848-1851年

第三节 中西关系进入重新摩擦时期:1851-1856年

第五章 1842-1856年中国的外交格局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格局的构成

第二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格局的演变趋势

第六章 1842-1856年影响清政府外交决策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朝贡体系:清政府外交决策的一种既定结构

第二节 以夏变夷:朝贡体系下的中西交流模式

第三节 中国的“西方主义”:国人对近代西方国家入侵中国的释读

第七章 1842-1856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政策

第一节 清政府对西方外交政策内容

第二节 对清政府西方外交政策的评价

第八章 1842-1856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体制

第一节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确立和演变

第二节 关于“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性质

第三节 对“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在绩效方面的评价

第九章 1842-1856年清朝五口通商大臣之命运

第一节 圣心大教堂.两广总督府与两广总督.夷务大臣

第二节 耆英:被赐死的首任五口通商大臣

第三节 叶名琛:英军的俘虏

第四节 幽暗之门

第十章 关于1842-1856年清政府外交性质--兼论“半殖民地理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局限性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独立的国家地位

第二节 评估中国是否独立的两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第三节 “半殖民地”概念:一个有缺陷的范式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摘要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842—1856年)对西方的外交,是中国近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中西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包括了外交政策和外交体制两部分,其性质是中国传统朝贡外交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的延续。论文以清政府对西方外交政策和制度设置为主线,对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作了全方位论述。按照内容,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叙述,它包括第一、二、三章。它既是1842-1856年中西关系演变的基础和背景,也是评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国际、国内参照物。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中心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八、九各章。这一部分的各章分别对这一时期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从过程、格局、政策、制度、外交人员各方面作了全方位的剖析。第三部分是论文结尾部分,由第十章的内容构成。该章阐释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外交的性质和中国的国家地位问题,修正了史学界认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论点。同时对指导这一时期中外关系和清政府对外政策研究的“半殖民地”理论范式的局限性作了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