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妙悟”:佛教中道美学
【6h】

“妙悟”:佛教中道美学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 研究现状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妙悟:不执有无

第一节 佛教中的“有”、“无”

第二节 文人的有无观

第三节 文人对“空”的美学追求

第二章 妙悟:不住生死

第一节 佛教生死哲学

第二节 古代文人士子的生死观

第三节 文人士子对死生的超越

第三章 妙悟:超越常断

第一节 常见和断见

第二节 人生如梦的喟叹

第三节 文人对人生虚幻的超越

第四章 妙悟:真俗双运

第一节 真俗二谛

第二节 双照与双遮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真俗二谛

第五章 妙悟:不落言筌

第一节 言意之辨

第二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管是在诗歌创作还是诗歌审美上都有丰富的理论建树,“妙悟”就是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范畴。目前学界针对“妙悟”这一范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从佛教义理方面出发去研究的成果尚少,而且分析不够深入,并没有很好地揭示“妙悟”的内涵。本论文即是从佛教义理的角度出发,来对“妙悟”这一诗学范畴进行研究。
  佛教中的“妙悟”是佛性的发掘,是对真谛的终极领悟,是一种透彻之悟,和一般的“悟”有着层次上的分别。佛教中的“空假中”三观,尤其是中观是达到这种透彻之悟的不二之法。妙悟的这种方法论要求体现在文学上就是一种中道美学和艺术的辩证法。因此“妙悟”就是对佛教中道美学的终极运用,灵活把握,“妙悟”的真如境界体现的即是主体对中道美学的最高体悟。
  “妙悟”这种佛教中道美学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第一,体现在主体运用中道观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完成对现实矛盾的超越,具体的表现为:主体在对人生有无、生死、断常等方面的进行超越之时,常常会运用到“妙悟”的这种中道思维,以达到不住、不执、不滞于任何一边的自由境界。第二,体现在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对它的借鉴之上。具体表现为,主体在对真俗和言意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之时,常常会巧妙地考虑到真和俗、言和意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地。
  本文即是从主体论和创作论两个层面出发,分为五章对“妙悟”进行探析。绪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目的、意义,选题依据和“妙悟”的研究现状。正文分别针对“有无”“生死”“断常”“真俗”和“言意”这五对二边概念而展开,论述古代文人在运用妙悟中道来破除这些二边时的具体体现。
  文章的前三章是针对主体论而展开,重点论述了古代文人在对待“有无”“生死”和“断常”问题上的态度——不执有无,不住生死,超越无常,以及在这种态度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后面两章则是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古代文人在“妙悟”这一美学范畴指导下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审美心理体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