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
【6h】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创作的分期

第一章 清代前期岭南文言小说

第一节 屈大均的文言小说

第二节 客籍作家的文言小说

第二章 清代中期岭南文言小说

第一节 本土作家的文言小说

第二节 清代岭南县志编修与岭南文言小说创作

第三节 客籍作家的文言小说

第四节 岭南文言小说的选材特点及文体特征

第三章 清代后期岭南文言小说

第一节 前一阶段(1840—1897)的岭南文言小说

第二节 后一阶段(1898—1911)的岭南文言小说

第四章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中相同题材小说的发展演变情况

第一节 相同题材小说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相同题材小说的艺术表现

第五章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文化史料价值及文学影响

第一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对历史人物的书写

第二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反映的岭南地域文化

第三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对其他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作家作品一览表

二、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作品篇目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具有鲜明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岭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家身份而言,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主要包括岭南本土作家创作的文言小说以及客籍作家创作的反映岭南社会风土人情的文言小说;从创作样式而言,主要包括岭南文言小说集、单篇传奇以及笔记著作中的岭南小说。根据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 清代前期(1644年—1735年)岭南文言小说呈现出小说数量较少、类型较少、题材内容较单一的总体特点。屈大均的文言小说是本时期本土作家文言小说创作上的主要代表,其中,《广东新语》中的小说以及单篇传奇《书叶氏女事》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与本土作家比较而言,以钮琇《觚剩》为代表的客籍作家创作的岭南文言小说数量较多,且内容相对丰富、艺术手法相对成熟。 清代中期(1736年—1839年)可以说是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发展的成熟期,表现为小说数量较多、小说类型相对齐全、题材内容较为丰富以及艺术成就较为突出等特征。其中,欧苏《霭楼逸志》、刘世馨《粤屑》和陈昙《邝斋杂记》等本土作家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改变了以往岭南文言小说零散分布的状况;罗天尺《五山志林》和仇巨川《羊城古钞》中的小说创作与岭南县志编修有着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缪艮《沈秀英传》、刘瀛《珠江奇遇记》、俞蛟《潮家风月记》等客籍作家的岭南单篇传奇和岭南文言小说集从整体上丰富了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创作,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岭南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关注与认识,而不再停留于专注奇异风物的“猎奇”阶段。这些都是本期岭南文言小说创作较为突出的特点。 清代后期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年—1911年),本时期的岭南文言小说深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叙事主题与思想内涵在1898年维新变法的前后两个阶段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在前一阶段(1840年—1897年)中,本土作家的创作较为保守,题材内容较为陈旧,在正面反映岭南社会现状方面不及本阶段客籍作家的创作更有力度。后一阶段(1898年—1911年)的岭南文言小说在“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以“改良社会”为思想主题,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功能,以隐喻之手法揭露现实,于幽默中尽显批判之意。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岭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史料价值及文学影响。小说对平南王尚可喜、明代理学家湛若水等历史人物的书写主要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为世人展现了有别史籍记载的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小说对岭南地区“麻疯病”习俗文化、神怪信仰文化、水上商业文化的反映,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清代岭南社会生活画卷;小说取材多样,为戏曲传奇、公案小说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以创作分期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依据,从整体上分析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

著录项

  • 作者

    谭威红;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进驹;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清代; 岭南;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