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叶下珠复方抗HBV、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
【6h】

叶下珠复方抗HBV、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前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第二章实验研究

全文结论及本课题创新点

第三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研究目的体外观察叶下珠复方抗HBV及抑制HBsAg、HBeAg分泌的作用,在动物体内观察叶下珠复方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揭示其护肝机制;研究叶下珠复方的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并探讨其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二、实验步骤1.观察叶下珠复方体外抗HBV的作用2.叶下珠复方抗ConA所致的免疫性肝损伤3.叶下珠复方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4.建立人肝癌HePG2裸鼠移植瘤模型5.叶下珠复方的体内抗肿瘤作用6.用RT-PCR、分子克隆、基因序列测定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叶下珠复方对移植瘤裸鼠p53、c-myc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三、实验方法1.以2.2.15细胞为模型,根据MTT法检测叶下珠复方的细胞毒性。用公式求算出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及半效致死量TC50。将2.2.15细胞按1×105/ml接种24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2ml,次日弃培养液。以不同药物对2.2.15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为起始浓度,加入培养液稀释(系列2倍稀释)的不同浓度的不同药物,每浓度6孔,每3天换含药物的培养液一次,同时设不加药物对照。收集每次换液的培养上清250ul,-20℃冻存,集中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并计算药物对抗原的抑制率、半数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判断药物效果,用荧光定量PCR测定HVB-DNA。 2.NIH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40g/kg、20g/kg、10g/kg),联苯双酯(150mg/kg)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于实验首日上午尾静脉注射ConA20mg/kg,4h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灌等量生理盐水,次日晨开始第二次给药,第三天给药后4h第二次尾静脉注射ConA20mg/kg,8h后取摘眼球取血,赖氏法检测ALT、AST,ELISA法检测TNF-α和IL-8含量。肝脏取出后取左叶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切片并拍照。 3.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消化、计数,以2.5×104/孔种植于96孔板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叶下珠复方50ug/ml、100ug/ml、200ug/ml、500ug/ml分别培养24h、48h和72h,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液,每浓度组每时间段设6个平行孔。根据MTT法检测叶下珠复方的半数有效浓度和各浓度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各药物处理组不同时间段的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叶下珠复方对HePG2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制作细胞爬片,叶下珠复方处理后用Hoect33258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率。 4.将人肝癌HePG2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用含0.02%EDTA的0.125%胰酶消化,PBS洗涤细胞两次,1000rpm离心3min,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悬液浓度至1×108/ml,每只裸鼠项肩部皮下注射0.2ml。接种细胞第二天后,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叶下珠复方治疗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5-Fu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每天用叶下珠复方灌胃10g/kg,阴性对照组每天口服同体积生理盐水,5-Fu组(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5-Fu20mg/kg.d,每周给药二次。观察裸鼠成瘤情况和精神、饮食、活动、大小便等一般情况,每周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最大长度(a)、宽度(b)和高度(c),根据公式V=ab2/2,计算肿瘤体积,并画出肿瘤体积时间生长曲线。给药35天后经裸鼠眼眶静脉丛取血后处死裸鼠(分离血清-20℃冻存备用),剥离瘤组织,并称瘤重,迅速置于液氮罐中冻存。放免法检测各组裸鼠血清中外周血甲胎球蛋白(AFP)含量,瘤体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常规染色,光镜下观察、拍照,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 5.将各组裸鼠瘤组织的RNA提取后逆转录,RT-PCR扩增p53和C-myc基因。应用NIHimage1.60软件分析不同实验组p53和C-mycPCR产物的电泳条带,对扩增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将表达的p53基因与pTARGETTM载体的连接,转化入JM109感受态菌中,筛选阳性克隆提取细菌质粒进行酶切鉴定,菌液送英骏广州测序公司测序。裸鼠瘤组织以石蜡包埋制成4um厚的切片,以SP法检测p53蛋白和C-myc蛋白表达。 四、结果1.在半数毒性浓度下,叶下珠复方浓度为250ug/ml、125ug/ml、62.5ug/ml、31.25ug/ml、15.6ug/ml时对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54.8%、43.6%、37.4%、26.7%、14.6%,其TI值为6.1;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78.6%、72.9%、67.1%、56.8%、51.5%,其TI值为24.6。不同浓度的叶下珠复方对2.2.15细胞分泌的HBV-DNA抑制率不同,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BV-DNA定量逐渐降低。但在1000ug/ml时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所致细胞死亡,大量病毒由细胞释出,HBV-DNA绝对量反而增加。 2.在血清生化检查的结果中,模型组ALT、AST及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叶下珠复方各剂量组ALT、AST及TNF-α、IL-8活性均低于模型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叶下珠复方各剂量组均对ALT、AST及TNF-α、IL-8有显著降低作用。叶下珠复方各剂量组ALT、AST与联苯双酯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但叶下珠复方各剂量组TNF-α水平与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叶下珠复方各剂量组对TNF-α的降低效果优于联苯双酯组,联苯双酯组对TNF-α无降低作用。在叶下珠复方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和中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小鼠肝小叶排列整齐,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窦未见异常。模型组肝细胞浊胀、轻度脂肪变性,有的呈气球样变,可见明显点状坏死及大片灶状坏死,坏死灶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Kupffer细胞增加。联苯双酯组病变较轻,但该组仍有少量标本小叶结构明显破坏,各标本均有小灶性坏死和肝细胞浊肿,Kupffer细胞轻度增加,少数血管出现轻度浸润;叶下珠复方小剂量组与联苯双酯组相当,小部分标本仍可见大面积灶性坏死,各标本均有小灶性坏死、肝细胞浊肿、轻度脂肪变性,大部分血管出现极轻度围管浸润,Kupffer细胞轻度增加;叶下珠复方中剂量组未见大面积灶性坏死,各标本仍见肝细胞浊肿,轻度脂肪变性,小部分血管出现极轻度围管浸润,可见小面积局灶性坏死,Kupffer细胞轻度增加;叶下珠复方大剂量组肝细胞排列整齐,部分肝组织可见散在点状坏死和灶性坏死,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少数血管出现极轻度围管浸润,轻度灶性坏死,余未见异常。 5.肿瘤生长曲线显示对照组肿瘤呈递增性生长,而叶下珠复方治疗组和5-Fu组生长曲线则较为低平,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叶下珠复方治疗组抑瘤率为32.5%,5-Fu组为30.8%,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裸鼠移植瘤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瘤组织间有较多粗细不一的纤维组织将瘤细胞分隔成巢状,部分癌细胞呈梁状,腺腔状排列,可见较多发育不完整的血窦结构,大多数细胞呈三角形,胞浆丰富,较多嗜酸性颗粒,胞核大小形态极不规则,核浆比例增大,可见较多病理性核分裂象,瘤巨细胞偶见。叶下珠复方治疗组瘤块中癌细胞排列散乱,有大量核固缩或碎裂的表现为凋亡状态的细胞和不同程度坏死;5-Fu组瘤块内有片状坏死,但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6.叶下珠复方治疗组有p53基因表达,生理盐水及5-Fu组均未见p53明显表达。对该表达的p53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证实该表达的p53基因为野生型。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c-myc基因表达,以β-acting为内参照,分别对各组所出现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叶下珠复方治疗组c-myc表达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及5-Fu组(p<0.05)。各组未见p53蛋白表达,进一步说明叶下珠复方组表达的为野生型p53基因。三组均有C-myc蛋白胞浆阳性表达,叶下珠复方治疗组、5-FU组c-myc蛋白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低(P<0.01),但叶下珠复方治疗组和5-FU组c-myc蛋白表达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五、结论1.叶下珠复方有体外抗HBV作用。 2.叶下珠复方对Con-A所致的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TNF-α和IL-8等介导肝损伤的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3.叶下珠复方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4.叶下珠复方有体内抗肿瘤活性,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促进野生型p53基因的表达和下调c-myc基因表达是其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