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治疗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6h】

针刺治疗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传统医学对SAH及脑血管痉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基本认识

(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二)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现代医学防治措施

三 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传统医学治疗措施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一)临床病例选择

(二) 分组及治疗方案

(三)评价指标

(四)不良事件与处理

(五)中止研究标准

(六)剔除与脱落标准

(七)质量控制

(八)数据处理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治疗前后GCS观察指标变化

(二)治疗前后TCD大脑中动脉流速观察指标变化

(三)治疗前后六点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变化

(四)治疗前后凝血四项(APTT)观察指标变化

(五)治疗前后GOS观察指标变化

第三部分 讨 论

第四部分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表

附录二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脑血管痉挛的评定标准

附录三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

附录四 六点行为评分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一支或多支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的异常收缩状态,或血管损伤引起管腔形态学的变化,在动脉造影时表现出血管管腔狭窄,其发生率高达3O%~9O%,常引起严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脑血管痉挛,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费用较高,针刺以其操作灵便,价格低廉,使用较方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新的研究热点。其活血化瘀、开窍醒脑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有着确切的保护作用,将其运用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面并对它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研究目的:
  将针刺运用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过程中,系统评价的针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作用,为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提供另一种途径。研究方法:制定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自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共收集符合要求病例40例,采用简单随机单盲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现代医学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现代医学常规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组(治疗组)。以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患者的头颅TCD、凝血四项、六点行为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lasgow outcomescale,GOS)为评定指标,以相关统计学计算方法及简明统计200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
  研究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年龄、GCS、头颅TCD、凝血四项、六点行为评分、GOS等方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两组间差异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都得到了改善,但两组在改善的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GCS、头颅TCD、凝血四项、六点行为评分等方面,分别于疗程第3天,7天及14天进行比较,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估,分别于治疗后1月及3月进行,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远期生存质量要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针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明显辅助治疗效果,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