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
【6h】

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学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症状研究

五、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辨证

四、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实验方案

四、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情况

二、皮损评价

三、疼痛评价

四、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五、综合疗效评分

六、治疗组不同证型疗效评价

七、耐受性评价

八、安全性评价

九、脱落、剔除原因分析及依从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分析与讨论

三、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带状疱疹机理的

结语

一、临床研究结果

二、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火针疗法与西药治疗的疗效,研究火针“火郁发之”法的作用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对比不同证型治疗效果的差异,发现火针治疗的适应证;统计带状疱疹患者中既往水痘病史,探索水痘获得性免疫与带状疱疹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研究过程中,记录患者疼痛、皮损等情况。并于试验的第30天、60天、90天随访时,记录有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综合疗效。
  结果:基线情况:60例纳入病例,实际完成60例,脱落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初诊病程、生命体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基线有可比性。皮损评价:两组治疗在止疱、结痂≥50%及脱痂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促进皮损恢复方面,火针“火郁发之”疗法优于西药治疗。疼痛评价: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能有效的减轻神经疼痛;但火针治疗镇痛起效快。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缓解≥30%的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火针“火郁发之”疗法在止痛的速度、程度上均优于西药治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人数比较在试验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试验第60、9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试验第30天,治疗组在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试验第60、90天,两组疗效相当。综合疗效评分:治疗前两组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总体症状;两组间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值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火针治疗两证型疗效:肝经郁热及脾虚湿蕴型患者经火针治疗在脱痂时间及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在脱痂时间上肝经郁热型优于脾虚湿蕴型,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方面脾虚湿蕴型优于肝经郁热型。水痘病史:纳入的60例患者中有水痘病史的占8.3%,考虑水痘患者的体内VZV-IgG抗体呈阳性,具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获得性免疫,因此既往水痘病史对带状疱疹发病上有一定预防作用。安全性及耐受性评价:两组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火针疗法与西药疗法在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面,均能有效治疗皮损及减轻神经疼痛,但与西药相比,火针治疗可以更快的停止水疱增多,加快皮损的结痂及脱痂,更快地止痛,缩短急性期的疼痛时间,更大程度的减轻疼痛,减少30天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两种方法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均较好。火针疗法可更好地消除脾虚湿蕴证型的疼痛;更快地促进肝经郁热型患者皮损康复。既往水痘病史对带状疱疹发病上有一定预防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董方;

  •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学科 针灸推拿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林国华;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752.12;R245.316;
  •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中医治疗; 火针疗法;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