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学观的变迁——论陆文夫笔下的民俗世界
【6h】

文学观的变迁——论陆文夫笔下的民俗世界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民俗概念的界定与相关问题的概述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第三节 陆文夫笔下民俗世界的划分

第一章 民俗表层:苏州小巷世界的描绘

第一节 井:街坊平衡感的打破

第二节 围墙:对陈规陋习的拆除

第三节 牌坊:虚构战胜现实

小结:

第二章 民俗中层:评弹与诗学的深度构建

第一节 叙事方式:双重视角下的话语交织

第二节 对评弹结构安排的借鉴

小结:

第三章 民俗深层:文化挽歌与文化批判间的再思考

第一节 市民经营方式——小贩经营的挽歌

第二节 物质生活民俗——美食文化的批判

小结:

第四章 陆文夫文学观念的转变:从“自为”到“自在”

第一节 “自为”:民俗与政治诉求的结合

第二节 “自在”:民俗与苏州文化的内在融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陆文夫自1955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一生都致力于苏州地域的描写。苏州独有的民俗风情不仅构成陆文夫小说的创作之源,而且彰显了小说的独特意蕴。本文以民俗为切入点来研究陆文夫笔下的文学世界,根据民俗学的方法论来对其文学中的民俗进行分类、整合,从而分析陆文夫文学观念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在他文学创作之中的。
  绪论部分主要对民俗学方法论的划分,提供理论来源以及合理性的解释。并且对相应民俗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指出此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民俗与文学相结合的文本分析。
  第一章以民俗表层的典型代表——苏州小巷为中心,通过具体到构成小巷世界的民俗意象的分析来看小巷在陆文夫创作中的作用。本章分为三节,分别对构成小巷世界的民俗意象:井、围墙、牌坊进行文本细读。由此得知,作为一种物质民俗,小巷世界在陆文夫笔下只不过是表达政治、社会观念的载体。
  第二章以民俗中层——评弹为中心,从诗学角度来论述陆文夫如何通过对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安排的借鉴来进行他的小说创作。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分析陆文夫如何对评弹的叙事视角进行借鉴来进行小说的创作,第二节是分析陆文夫如何从评弹结构中的开头、关子和弄堂书的学习来创作小说。经分析可知,作为一种行为民俗,评弹虽不如物质民俗的小巷一般只是作为小说展开的背景,它还指导了陆文夫的文学创作。随着对苏州的深入了解,陆文夫似乎有意向苏州的深处挖掘,但是究其对评弹借鉴的原因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提高小说的独特魅力。
  第三章以民俗深层——文化挽歌与文化批判间的再思考为中心。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苏州市民的经营方式——小贩经营进行分析。以《小贩世家》为例,通过骆驼担的“变迁”来看苏州文化的丧失。第二节主要围绕物质生活的民俗——美食文化进行分析,以《美食家》为例。通过民俗文化在传播中的改变和变异,来分析陆文夫对苏州文化的挽歌与批判。
  第四章围绕陆文夫文学观念的变迁:从“自在”到“自为”,从而发现陆文夫在小说中对民俗描写的层层深入恰恰是他文学观念的体现。在民俗表层和民俗中层中,陆文夫的民俗描写更多是与政治诉求相结合,体现的是其“自为”的文学观。而在民俗深层的文化思考中,民俗与苏州内在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的是其“自在”的文学观。
  通过对陆文夫小说民俗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对民俗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描写,具体到文本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民俗描写作为小说的背景而展开,它只是表达作者观念的一种手段或者途径;有的民俗还参与到作者小说创作的方面;更有的民俗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文化的辩证思考,民俗在陆文夫作品中的描写呈现了多样化的形态。通过对陆文夫民俗世界的分析、再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也恰恰反映了他文学观念的转变,从自为的文学观转变为自在的文学观,以及人们对陆文夫“苏味”作家的身份认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