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频率电针干预VD大鼠海马CA1区Aβ和学习记忆的研究
【6h】

不同频率电针干预VD大鼠海马CA1区Aβ和学习记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论述

1.1.1 中医病名沿革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1.3 中医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2.1 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

1.2.2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理

1.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1.2.4 治疗

1.3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进展

1.3.1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1.3.2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

1.4 不同电针频率治疗疾病的研究进展

1.4.1 不同电针频率的治疗疾病的对比研究

1.4.2 不同的电针频率治疗VD的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实验仪器

2.2.3 主要化学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模型的制备

2.3.2 动物模型标准依据

2.3.3 治疗

2.4 行为学观测

2.5 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

2.5.1 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法)检测Aβ1-40、Aβ1-42基因的表达水平

2.5.2 Western Blot测Aβ1-40、Aβ1-42蛋白表达水平

2.6 海马CA1区形态学观察

2.7 统计方法

2.8 结果

2.8.1 一般情况

2.8.2 Morris水迷宫观察结果

2.8.3 Western Blot法检测CD大鼠海马CA1区Aβ1-40、Aβ1-42蛋白的表达结果

2.8.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D大鼠海马CA1区Aβ1-40、Aβ1-42基因表达的结果

2.8.5 电镜结果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本研究思路讨论

3.1.1 实验模型的选择

3.1.2 实验穴位的选择

3.1.3 电针不同频率的选择

3.1.4 实验药物的选择

3.2 行为学结果讨论

3.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讨论

3.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讨论

3.3 形态学结果讨论

3.3.1 神经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讨论

3.3.2 针刺治疗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机制讨论

3.3.3 CA1区神经突触形态学实验结果探讨

3.4 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讨论

3.4.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探讨

3.4.2 分子生物学检测Aβ1-40、Aβ1-42结果分析

3.5 结论

3.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课题研究观察VD大鼠脑缺血损伤再灌注后,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的不同变化、海马CA1区Aβ1-40、Aβ1-42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的不同变化、神经突触的形态变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各电针组(低频组、高频组、变频组)和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的对比观察,探索在电针干预VD下,大鼠海马CA1区Aβ和学习记忆的变化。通过高频组(100Hz)、变频组(2/100Hz)、低频组(2Hz)三个电针治疗组的相互对比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和形态学三个方面的检测,探寻不同频率电针干预VD大鼠海马CA1区Aβ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方法:
  将140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化的原则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组(100Hz)、变频组(2/100Hz)、低频组(2Hz)、西药组总7组。除去先随机抽取的10只做为空白组以及随机抽取的12只为假手术组外,其余128只实验大鼠均采用国际公认的4-V0法制备痴呆模型。筛选出合格VD模型大鼠60只后,按照完全随机化的原则分成模型组12只,西药组12只、低频组12只、变频组12只、高频组12只五组。运用美国FEI公司的透射电镜来对比观察大鼠CA1区神经突触的形态变化;观察在Morris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120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等行为学方面的改变;运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大鼠Aβ1-40及Aβ1-42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同时应用统计学中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对这些行为学指标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的变化进行相互两两比较,探求不同频率电针干预VD大鼠海马CA1区Aβ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
  结果:
  1、Morris水迷宫结果
  模型组与其他各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120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假手术组和空白组相比,在逃避潜伏期、120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上没有明显变化(P>0.05);低频、高频、变频三个电针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120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低频组、变频组与高频组比较,逃避潜伏期减少、120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低频组与变频组相比,逃避潜伏期、120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
  2、电镜检测结果
  假手术组可见较多的神经突触,其中突触前后膜及突触间隙三个结构清晰可见,突触前终末可见较多清澈的圆形囊泡,突触后膜可见电子密度相对较高的致密物质;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突触明显减少,部分突触前后膜及突触间隙三个结构模糊不清,和假手术组比较,突触前终末可见的圆形囊泡及突触后膜可见的致密物质减少;高频、低频、变频电针治疗组的神经突触仍可见部分突触间隙模糊不清,但较模型组改善,神经突触较模型组增加,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囊泡明显增多,以低频组、变频组最佳。
  3、Western Blot法、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模型组与其他6组的Aβ1-40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比观察上,Aβ1-40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增多(P<0.05);假手术组和空白组相比,Aβ1-40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低频、高频、变频三个电针治疗组与西药组在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比观察上,Aβ1-40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P<0.05);低频组、变频组与高频组比较,Aβ1-40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P<0.05);变频组与低频组相比,Aβ1-40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P<0.05)。
  模型组与其他6组的Aβ1-42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比观察上,Aβ1-4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增多(P<0.05);假手术组和空白组相比,Aβ1-4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低频、高频、变频三个电针治疗组与西药组在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比观察上,Aβ1-4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P<0.05);低频组、变频组与高频组比较,Aβ1-4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P<0.05);变频组与低频组相比,Aβ1-40蛋白及基因的表达量减少(P<0.05)。
  结论:
  本研究采用4-VO法造VD大鼠模型,排除了单纯手术创伤所造成的影响,并模拟了痴呆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总结归纳行为学、神经突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的变化来看,电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大鼠海马CA1区Aβ1-40、Aβ1-42的蛋白含量及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老年斑的生成,促进新突触的形成及突触结构的修饰,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使VD发展病程速度降慢。而且2Hz的低频电针和2/100Hz的变频电针较100Hz的高频电针干预效果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