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艾灸足三里穴缓解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
【6h】

艾灸足三里穴缓解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后疲劳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卒中后疲劳的认识

二、卒中后疲劳的发病机制

三、卒中后疲劳的相关因素

四、卒中后疲劳的的测评工具

五、卒中后疲劳的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二、卒中后疲劳的病因病机

三、卒中后疲劳的中医治疗进展

第三节 艾灸疗法

一、艾灸疗法概述

二、艾灸在疲劳中的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受试者试验流程

二、基线资料比较

三、干预后的疗效比较

四、安全性评估

第三节 讨论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艾灸足三里穴对卒中后疲劳的影响

三、艾灸足三里穴对卒中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艾灸干预卒中后疲劳的理论依据

五、艾灸在卒中后疲劳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艾灸足三里穴对卒中后疲劳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疲劳程度及安全性指标的监测,客观评价艾灸足三里穴干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艾灸在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提供一种简便、安全、廉价、有效的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脑卒中及卒中后疲劳的诊断标准,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艾灸疗法。艾灸方法采用温和灸,高度3-5cm,每次每穴1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2周,12次。干预前后采用多维疲劳问卷(MFI-20)、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及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精力部分(SS-QOL-E)量表进行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对艾灸法在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安全性评价。疗程结束后,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疲劳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29例。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脱落3例,其中1例因住院期间突发肛周脓肿转科治疗,无法继续干预而脱落;1例因拒绝配合治疗而脱落;1例因住院期间病情好转要求出院无法完成干预疗程而脱落;其余患者均按要求完成了整个试验及观察指标的评估。对照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了整个试验及观察指标的评估。最终,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共57例,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干预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计费类型、卒中类型、卒中部位、中医证型、病程、既往史、疲劳程度、卒中后生活质量等基线上均获得平衡(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在疲劳程度方面,两组疲劳评分(包括MFI-20评分、FSS疲劳评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6、12日天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两种疲劳评分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疲劳评分在干预后第6、12天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MFI-20评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6、12天组内前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MFI-20量表评分差值(干预后第3天-干预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FI-20量表评分差值(干预后第12天与干预后第6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SS(干预后第6天-干预前)疲劳评分差值、FSS(干预后第12天-干预后第6天)疲劳评分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进行艾灸治疗的28例患者,局部皮肤完好,未出现烫伤、水泡、溃破、等现象;及其他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
  结论:
  1.艾灸足三里穴可以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疲劳程度,改善患者疲劳症状。
  2.艾灸足三里穴可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3.艾灸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