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化痰降浊方对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microRNA-33调控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6h】

化痰降浊方对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microRNA-33调控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高脂血症与痰浊证的关系

三、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

四、高脂血症治疗新靶点

五、小结与展望

第二节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造模因素评价

二、症状评价

三、客观指标评价

四、以方测证

五、其他

六、结语

第三节 miR-33及其靶基因在脂质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一、miR-33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二、ABCA1和ABCG1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三、其他与脂质代谢相关的miRNAs

四、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假说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预期目标

第三章 实验研究

一、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稳定性评价

二、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重复性评价

第二节 化痰降浊方对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microRNA-33调节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动物模型进行预实验,对其稳定性及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在掌握SD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基础上,以ApoE-/-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化痰降浊方进行干预,通过定量分析miR-33及其靶基因ABCA1、ABCG1及HMGCR和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揭示化痰降浊方通过miR-33调控高脂血症痰浊证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
  方法:
  (一)高脂血症痰浊证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和预试验
  以复制高脂血症痰浊证大鼠动物模型作为预实验,评价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1.SD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稳定性评价
  将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采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于喂养后的第4、6、8周末分别进行眼眶后静脉丛取血,检测血清中的TC、TG、LDL-C、HDL-C的水平,于第8周末处死后取肝脏及主动脉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中各组的饮食、饮水、体重等一般情况,评价成模情况及模型的稳定性。
  2.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重复性评价
  将1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采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8周,记录各组大鼠的饮食、饮水、体重等一般情况,于第8周末行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后处死,检测血清血脂四项水平,与第一次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模型可重复性。
  (二)化痰降浊方对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microRNA-33调控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将5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高脂饲料组42只,分别采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在第4周末,检测所有小鼠的血脂四项水平,按TC值将高脂喂养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实验过程中记录各组小鼠的饮水量、饮食量、体重等一般情况。按相应的给药方案给药4周后,取血检测血清血脂四项水平,取肝脏及主动脉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肝脏组织做Q-PCR实验检测miR-33、ABCA1、ABCG1及HMGCR基因的表达量,western-blot实验检测肝脏中ABCA1、ABCG1及HMGC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一)高脂血症痰浊证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和预试验结果
  1.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具有稳定性
  第4、6周末,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平均饮食量、饮水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模型组大鼠体重、饮水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饮食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模型组大鼠从6周末开始有啃咬饲料的情况,实际进食量少于正常组。
  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4周后,模型组TC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LDL-C、HDL-C稍有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6周末TC水平与4周末水平比较稍有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6周末的TG、LDL-C、HDL-C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末模型组血脂四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模型以TC升高为主要改变,在第4周末其水平最佳。
  2.大鼠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重复性评价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模型组的TC、TG、LDL-C均高于正常组,HDL-C低于正常组,血脂四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实验结果提示: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复制高脂血症痰浊证动物模型以造模4周较为合适,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本预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开展ApoE-/-小鼠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痰降浊方对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microRNA-33调控脂质代谢机制研究结果
  1.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
  造模第4周末,各组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度等与造模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正常对照组体重、平均饮水量,与高脂喂养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喂养模型组平均饮食量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4周末时高脂喂养组已具备高脂血症痰浊证动物模型的特点。
  开始给药后,各组小鼠的主动活动频率均有减少,以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较为明显;给药4周结束后,观察各组饮食量发现,中药中剂量组平均饮食量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各组饮水量发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平均饮水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小鼠的终末体重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小鼠体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小鼠血脂四项水平
  经过4周高脂喂养造模结束后,各组高脂喂养小鼠的血脂四项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高脂喂养各组间血脂四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组间血脂水平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正常对照组的TC、TG、 LDL-C在给药前后水平都明显低于模型组,结果提示高脂饲料能促进ApoE-/-小鼠血脂水平升高,能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与高脂喂养4周的SD大鼠的血脂水平比较,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给药4周后,西药组的TC、TG、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与给药前及模型组比较,疗效显著。中药治疗组的疗效参差不齐,中药高剂量组的TG治疗后明显下降,其疗效与西药相当,但大部分指标与治疗前及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肝脏和主动脉病理切片结果
  给药4周后,各组小鼠的肝脏湿重与肝系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肝系数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喂养组的肝脏脂肪变表现为脂肪空泡数量较多,大小不一,部分细胞核偏向一侧,部分可见点状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随着中药给药浓度的升高,肝脏脂肪化的程度逐渐减轻。各组主动脉内膜、中膜、外模结构轻微紊乱,平滑肌排列轻度不规则。
  4.各组小鼠miR-33、ABCA1、ABCG1、HMGCR基因和相应蛋白的表达
  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的miR-33基因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的ABCG1、HMGCR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A1、ABCG1、HMGCR蛋白水平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复制高脂血症痰浊证动物模型以4周为宜,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所建立的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开展ApoE-/-小鼠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步探索建立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①血脂水平异常;②肥胖;③倦怠;④饮食量与饮水量减少。
  (三)高脂饲料喂养能加速ApoE-/-小鼠血脂紊乱,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化痰降浊方能控制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血脂四项在给药期间均维持造模结束后的水平,其中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佳,能减轻小鼠体重,改善厌食情况。
  (四)化痰降浊方能抑制miR-33和HMGCR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其参与的脂质代谢环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