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物感说”与“移情说”比较研究
【6h】

“物感说”与“移情说”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物的人情化与心物相感

(一)“通天下者一气耳”

(二)文以气韵为主

(三)存在与生机之“和”

二 感物而兴

(一)兴:由物及心的感发过程

(二)兴象:知觉的情感想象

(三)兴会与灵感:文有尽而意无穷

三 物我相感

(一)物化: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二)“随物赋形”应感之会

(三)物感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 移情说:物的人情化与感情外射

一、移情与直觉

(一)直觉形象与表现

(二)唯识学视角下的统觉移情

二 移情说与内模仿说

(一)美基于心理距离

(二)审美移情:物我互化

(三)模仿说——“艺术即模仿”

(四)内模仿说:吸收物的姿态于我

三 象征——“审美感情的源泉”

第三章 物感说相互交汇主体与移情说外射主体论

一 物感说与移情说的主体论

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

二.物感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一)情的产生与情景交融式审美体验

(二)被动式“起情”的由静及动

(三)“以物观物”思维下人的相对受动位置

三 移情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一)建构“情”的普遍心理机制

(二)主动式“移情”的双向性“线性运动”

(三)自然对立面下人的主体性“形式意志”

第四章 自然本位论与个体意识审美论

二 内在超越之“生成论”

三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精神自由解放

四、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中国美学的“物感说”与西方美学的“移情说”两种学说。首先,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来切入物感说美学,围绕着物感说的源与流进行阐释与考察,从而对物感说在历史中的生成逻辑给予理解和梳理。重点介绍“气”、物感说“阴阳”、“和”、“兴”、“感”这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同时以移情说美学发展线索为依据,在移情说的发展与距离说、直觉说、内模仿说、象征主义这些概念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来,诸多概念之间构成了丰富的可比性。
  两者的比较主要是从主体论的视角分析二者主体之间的异同。由于移情主义认为,审美主体是审美特征,也就是说,自我是主体地位,物感说则认为情境是审美欣赏的最高境界,最终目标是物质与自我的统一。在本体“情”的产生过程中,物感说起情方向是由静及动的被动式“起情”,在“以物观物”思维下人处于相对受动位置,由此产生了情景交融式审美体验;而移情说则是预设情的普遍心理机制,起情方向是主动式“移情”的由动及静,这正是体现了自然对立面下人的完整形象。
  在宏观视角方面,我们还将分析东方的自然本位论与西方的个体中心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物感说的文化母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其思想前提,思维模式是体现在“天人合一”。移情说的文化母胎是希腊、希伯来文明,它的思想前提之下,其根本旨趣在于张大自我,表现自我,这跟两希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两者的文化艺术精神既是泾渭分明、又是殊途同归的。

著录项

  • 作者

    李洋;

  •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单正平,张伟栋;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美学理论;
  •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物感说; 移情说; 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