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死亡背后的荒诞—解读贝克特的《马龙之死》
【6h】

死亡背后的荒诞—解读贝克特的《马龙之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Introduction

1.1 Beckett and his Malone Dies

1.2 Literary Review

1.3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my Choosing this Subject

2. Post-war Milieu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2.1 Post-war Milieu

2.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3. Death Theme and Absurdity

3.1 Death Means Pain and Terror

3.2 Death Means Nothingness

3.3 Waiting for the Hope from Death

3.4 Death Means Futile Struggle

4. Anti-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Absurdity

4.1 Dimensions of the Anti-traditional Technique

4.2 Devalued Language

5. Symbolism and Absurdity

5.1 Malone --Isolation of Self

5.2 The Crucified Christ-- Hostility between “I” and “they”

5.3 .Unindividualized Character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Human Being

6. Conclusion Remarks

6.1. Social Significance of Malone Dies

6.2. Artistic Value of Malone Dies

6.3. Limitation of Malone 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赛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伟大的小说家及剧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二战前后西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其中的人物大多在意义缺失、孤独绝望的世界中苦苦挣扎。他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可名状的人》代表了贝克特小说创造的最高成就,在主题上完全上升到对荒诞的存在以及人的本质的形而上的探索。 本文以存在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二战后的社会背景,从小说的死亡主题入手,对三步曲之一《马龙之死》的写作技巧,语言及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贝克特运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诞性和生活的无意义。 论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贝克特的文学成就,马龙之死的梗概,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并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存在主义文论,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理论。 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是文本分析部分。 第三部分由小说的死亡主题入手,透视死亡背后人类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首先,死亡带来意义的终止与虚无;死亡注视下的生命痛苦绝望,焦虑不安;于是他等待着最终的结束能给他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希望,结束他的痛苦;可是希望不会来,什么也不会来,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成为泡影。小说的荒诞和无意义的主题是以二战后西方世界的社会背景及人们深重的精神危机为基础的。 第四部分分析了贝克特反传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形式。环形的结构,静止没有发展的人物和情节来揭示生活只不过是一味的无意义的重复,没有意义没有变化,这个荒诞的世界没有出口。自始至终马龙(及马龙背后的贝克特)宣称要把写作把语言贬值为一场游戏来自娱,而非严肃的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否定。并运用重复,含混不清的语言及其他语言形式,如不连贯,矛盾,并置,来打破意义的连续,揭示世界原本是如此的荒诞,无法认知,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第五部分谈贝克特运用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马龙在英文的拼写上就是“孤立的人”,主人公马龙自始至终都未离开的斗室象征着人类自我与外界的隔离状态,无法沟通和理解,他失去了父母的引导和指引,对他来讲,上帝死去了,自己完全成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受难的基督表明人类彼此仇恨和敌视的现状;失去个性的人物表明整个人类生活在痛苦和压抑之中。 第六部分是结束语,从社会和文学的高度来宏观的审视这部小说,并指出它所存在的局限。存在主义是战后西方思想的新模式,深深的影响了二十世纪许多的作家和艺术家,贝克特就是其中一位。作为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马龙之死》成功运用荒诞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战后西方世界真实的社会状况。它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使人们从麻木平庸,充满假象的生存状况中醒来,看到自己真实的生存状况。贝克特在《马》作品中大胆实验,运用了一系列反传统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着语言的肢解。但由于本小说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础,强调对直觉的表现,鼓吹非理性的写作方式,因此免不了充满了悲观的色彩。它认识到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但不能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正是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