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徐訏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研究
【6h】

徐訏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浪漫与自由的融合:早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早期创作风格的文化积淀

第二节 个性自由风格:浪漫、传奇、诡异

第三节 留法求学:浪漫之都情与梦的润泽

第二章 雅俗共赏: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雅、俗文学的内涵解析

第二节 风格在变革中过渡:雅与俗合流的原因

第三节 生命体验追寻下的雅俗共赏

第三章 寻找失落的自由:香港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自由情节与秩序社会的冲突

第二节 追寻自由与观照现实的交融

第三节 宗教:生命的终极关怀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个个性独特的作家,在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的小说创作尤为引人注意。作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他极其注重个体生命感受和追求生命存在的形式。本研究从他的小说创作风格演变的角度来探讨其一生的小说创作,揭示暗含在这种演变背后的作家创作心境的改变和文学潮流的变化,以求公正客观的论述它的文学价值与意义,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本论文以徐訏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为线索,以时间为主线,以作品为例证,把其一生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按章节论述小说创作风格演变的原因,重点分析各个时期的风格。徐訏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时期(1938年回国以前),主要从家庭环境和求学经历所接受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探讨了他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初步形成,其小说创作以浪漫、传奇、诡异为特点来追求个性自由的生活。第二个时期是从1938年回国到1950年,这个时期因为抗战的爆发和通俗小说的发展,徐訏小说创作呈现出了复杂的状况,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融合在一起,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主要原因是他在这个时期遭遇到了困惑,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书斋的静雅与马路的繁闹促成了雅俗共赏的合流与会通。他与无名氏、张爱玲等共同构成四十年代中国文学雅俗合流的历史经典,结束了雅俗文学对立的局面,使文学格局走向多元。第三个时期是从他去香港后到1980年去世,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大陆的写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很多作家开始分化,各自在寻找出路。徐訏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去精神自由的香港,但是香港也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应然状态。他遂开始思念他回不去的家园,其创作也由都市转向了乡村,最后皈依宗教,去获得生命与灵魂的超脱,从而达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徐訏始终坚持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创作立场,摆正文学的功利性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不依附于任何党派和主义,把文学的自由独立作为自己追求的审美目标,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实绩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贡献出了独特的超越现实和政治功利的审美文本,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