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幼儿园“小班长”现象的人种志考察
【6h】

幼儿园“小班长”现象的人种志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小班长”的主观生存状态

(一)谁是“小班长”

(二)我喜欢当“小班长”

二、“小班长”的客观生存状态

(一)场所分析——不同活动场所的“小班长”

(二)时间分析——有规律可循的“小班长”

(三)人物分析——机会不均等的“小班长”

三、 “小班长”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一)“小班长”的角色定位——基于互动论的视角

(二)“小班长”的社会内驱力

四、研究反思

(一)权威效应的反思

(二)自由与权威的反思

(三)关于平等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 记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观察记录表

展开▼

摘要

“小班长”现象是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同时,“小班长”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小班长”在幼儿园班级中扮演着一种介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特殊角色。担任“小班长”不仅仅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幼儿园班级的管理、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研究运用人类学研究中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并借鉴社会学领域的的相关理论,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解释这一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实际调查和理论探讨。
  首先,研究者以“小班长”的主观、客观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分别从幼儿、幼儿教师的角度来揭示“小班长”的实然生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小班长”主观层面上认为,只有表现好才有资格当“小班长”;“小班长”的特权是管理班级秩序以及帮老师干活;吸引幼儿当“小班长”的魅力是“当班长可以转”、“当班长可以管小朋友”、“表现好了才可以当班长”。从客观层面上来看,“小班长”最常出现的场所是集体活动区;“小班长”最常出现的时间段为过渡活动环节的时间;幼儿担任“小班长”的机会不均等。
  其次,研究者针对“小班长”的实然生存状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小班长”的角色定位以及“小班长”产生的社会内驱力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基于互动论的视角,“小班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处于“小帮手”的角色,在同伴互动过程中处于“小老师”的角色。幼儿园“小班长”的现象产生的实质是幼儿实现“镜中自我”的需求和教师“教育权威”下放的产物。
  最后,研究者对“小班长”现象反映出的三个主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反思。针对“小班长”的权威效应,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班长”的不合理之处;针对“小班长”隐含的自由与权威问题,教师应使自由与权威保持在各自边界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独有的价值;针对“小班长”带来的不平等,教师在实际的班级互动过程中,应遵循机会均等的原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