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魏时期少数民族形象探析——以汉魏时期画像资料为中心
【6h】

汉魏时期少数民族形象探析——以汉魏时期画像资料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方法

三、材料

四、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特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汉魏时期画像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的发展

二、厚葬风气的盛行

三、墓葬形制的变化

第二章 汉魏时期的少数民族

第一节 文献中有关少数民族及其形象的描述

一、先秦文献中少数民族形象的描述

二、两汉文献中有关少数民族形象的描述

三、魏晋文献中有关少数民族形象的描述

第二节 汉魏时期的少数民族

一、匈奴图像

二、羌人图像

三、鲜卑人图像

四、龟兹人图像

五、月氏人图像

六、氐人图像

第三章 汉魏画像中所见少数民族形象

第一节 六处带有明确标识胡人身份“榜题”的画像石

一、长清孝堂山石祠西壁带有“胡王”榜题的画像石

二、微山两城出土带有“胡将军”题记的画像石

三、河南方城县杨集乡出土的带有“胡奴门”题记的守门画像石

四、四川中江塔梁子汉代崖墓出土榜题为“襄人”的画像石

五、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

六、山东莒县东莞镇出土的带有“隶胡”榜题的画像石

第二节 少数民族画像内容的分类

一、战争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二、车马出行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三、乐舞百戏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四、从事生产劳动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五、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形象——胡客

六、宗教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形象

第三节 画像中少数民族形象特征的分析

一、面部特征

二、发式特征

三、帽式特征

结论

图版出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汉魏时期,中原的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开始广泛接触与交流,在汉魏时期的画像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时期是中原汉人对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意识上视为“非我族类”。在画像艺术中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一起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而汉人都不表现此类的特征,并将其作为少数民族的主要标志。将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的不同点加以放大,以凸显异族与我族之间的差别来进一步加深此种异类感。且少数民族所具有的特殊形象,容易被刻画成某种标准画像,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将少数民族的形象异类化、甚至符号化。
  出现在画像中的少数民族,不仅是交流的明证,而且反映出历史上汉民族对待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一方面,汉文化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改变着汉文化面貌。
  汉魏时期,虽未或较少在文献上具体表明少数民族的形象,但是一种少数民族形象与中原汉民族之异,应该是存在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