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6h】

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思路

2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探析

2.1.1 交通运输基本概念

2.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3 交通结构的完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2.1 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源动力

2.2.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几个方面

2.3 本章小结

3 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3.1 兰合铁路简介及建设意义

3.1.1 兰合铁路简介

3.1.2 兰合铁路建设的意义

3.2 兰合铁路沿线区域概况

3.2.1 沿线吸引区域范围内经济概况

3.2.2 沿线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3.2.3 沿线工农业现状及发展

3.2.4 沿线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3.3 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分析

3.3.1 提高沿线区域的客货运量

3.3.2 提高区域可达性

3.3.3 区域经济发展拉动效应

3.3.4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3.3.5 就业增加效应

3.3.6 区域运输通道径路选择

3.3.7 环境保护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兰合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理论方法

4.1 已有研究方法综述

4.2 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确立

4.2.1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4.2.2 区域经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文分析方法的确定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3.2 客货运量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兰合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量化分析

5.1 兰合铁路直接经济影响预测

5.1.1 区域客货运量与GDP预测

5.1.2 兰合铁路建设投资拉动效应

5.2 兰合铁路间接经济影响分析

5.2.1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5.2.2 增加区域社会就业

5.2.3 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1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对我国铁路网规模建设进行了中长期路网布局,预计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5万公里以上,远期展望到2030年,高速铁路为4万公里以上,重点强化“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同时,《甘肃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铁路网要形成以“一心、一轴、两网、三圈、九通道”为主骨架,对外通道四通八达、对内成网布局合理,最终实现路网内外互连互通、点线结合。兰州至合作铁路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之下规划建设,该项目的建成将结束临夏、甘南两州无铁路的历史。兰合铁路建设和运营将积极推动甘肃地区经济发展,在促进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结构和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增强沿线地区的客货运输能力,进而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从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入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铁路客货运量以及周转量与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它们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然后,从兰合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资源、工农业以及交通运输现状出发,分析其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引申出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对其分析,为进一步定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作了铺垫。
  其次,总结国内外同类经济问题研究的已有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已有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或条件,然后对已有研究模型和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成为适合本文研究内容和框架理论的区域经济影响力模型。应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兰合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因素进行权重量化,得出其主要经济影响因素。
  最后,根据前面所确定的主要直接经济影响因素,统计兰合铁路沿线的区域经济特征和经济数据,以“有无对比”分析法为前提,通过回归分析法建立具体影响因素与区域GDP增长的拟合模型,并采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产销平衡法以及重力模型预测兰合铁路开通前甘肃省研究年度趋势型运量和兰合铁路开通后研究年度的的诱增运量,最终用有无对比法衡量兰合铁路对甘肃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无法进行量化的间接影响因素,采用类比法进行具体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