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内镜下前路经椎体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结果
【6h】

全内镜下前路经椎体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结果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1仪器

1.2测量工具

1.3 病例选择

1.4方法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临床结果

2.2影像学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经椎体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内镜下前路经椎体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结果,包括临床结果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选择自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18例行FEATCD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1例和7例,平均年龄54±12.24岁(范围:38-76岁),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2.56±9.93周(范围:2-23周),病变节段分别为C3/44例、C4/57例、C5/67例。平均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44±2.18月。临床结果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日本骨科医师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Nurick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影像学随访包括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片、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侧位片用于术后测定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及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高度。动力位片用于评估是否存在椎间不稳定。CT用于观察术后通道建立情况及通道愈合情况。MRI用于查看术后减压情况。
  结果: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69.83±16.68min。平均出血量12.56±5.69ml。所有病人术后均无需放置引流管。所有患者的颈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术后均获得了立即缓解。末次随访时VAS与JOA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颈部及上肢的平均VAS分别从术前的6.19±2.08和5.25±2.87降至术后的1.58±1.42和0.97±0.65(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平均JOA评分分别为9.13±1.95和15.17±0.75(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平均Nurick分级分别为2.5和0.42。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49±0.52mm和5.14±0.56mm(P>0.05),FSU高度分别33.83±2.53mm和32.67±2.50mm(P>0.05)。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全内镜下前路经椎体技术进行突出颈椎间盘切除是一种相对较新颖的技术,手术手术保留了颈椎运动节段、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椎间盘损伤,而且创伤小、费用低,病人更易接受。但是广泛开展之前尚需大样本资料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明确此术式是否会存在远期椎间隙高度降低、椎间不稳及椎间自发融合等并发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