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6h】

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选题背景、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相关概念阐述和界定

第一章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德育现状

一、初步发展时期-德育偏重政治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曲折探索时期-德育出现失误、遭到破坏

三、恢复和全面发展时期-德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第二节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现状

一、探索期-改革德育课程、培养国家意识

二、调整斯一捍卫亚洲价值观、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三、发展期-实施共同价值观教育

四、成熟期-推行国民教育

第二章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和分析

第一节德育目标的比较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目标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目标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德育内容的比较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内容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内容的共性和差异

第三节德育方法的比较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方法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方法的共性和差异

第四节德育途径的比较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途径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途径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章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第一节继续发扬-基于共性分析的启示

一、毫不动摇的坚持德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德育工作

二、高度重视德育的育人功能、把德育工作放在大学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第二节借鉴与创新-基于差异比较的启示

一、将儒家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实现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化

二、借鉴新加坡“多元一体”的德育模式、创新中国大学德育理论体系

三、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加强大学德育的渗透力度

四、重视大学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德育合力、创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六、德法并举、倡导道德教化与法制约束相结合

七、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重视心理辅导的德育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大学德育是我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多年来,我国大学德育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国造就了大批社会主义“四有”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繁华的物质世界,大学生却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同时,也给我国大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比较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科学发展和创新。我国大学德育想要走出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大学德育的经验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新加坡,这个已经完成现代化进程的东亚小国,也曾面临与今日中国相似的德育困境,但新加坡通过加强大学德育,发扬民族文化特性和精髓,较好地处理了吸收外来文化、重构民族共同价值观的问题。虽然中新在社会制度上存在根本差别,但是,两国同处亚洲,同属儒家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和相近的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文化的冲突和困扰。因此,对中新大学德育进行比较,借鉴新加坡大学德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中新当代大学德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两国大学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进行专题比较,分析中新大学德育的共性和差异。在对比和分析过程中,一方面,反思中国大学德育优点以继承发扬:毫不动摇的坚持德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德育工作;高度重视大学德育的育人功能,把德育工作放在大学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分析新加坡大学德育特色以借鉴创新:将儒家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实现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化;借鉴新加坡“多元一体”的德育模式,创新中国大学德育理论体系;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加强大学德育的渗透力度;重视大学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德育合力,创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德法并举,倡导道德教化与法制约束相结合;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重视心理辅导的德育功能。从而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德育工作,为实现中国大学德育革新做一些尝试和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