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道家和谐观研究
【6h】

先秦道家和谐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著作权使用声明

导论 和谐: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一节 和谐与和谐观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和谐观思想

第三节 先秦诸子和谐观的思想探源及其不足

第四节 先秦道家和谐观学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玄同论:老子和谐观研究

第一节 “无为而无为”:天人和谐论

第二节 “绝仁弃义”:社会和谐论

第三节 “和光同尘”:内心和谐论

第二章 三和论:庄子和谐观研究

第一节 天和:天人之境

第二节 人和:人乐之境

第三节 心和:乐物之通

第四节 三和辨证关系与价值

第三章 先秦道家和谐观的文化内涵、思想特征及现代价值

第一节 先秦道家其他人物的和谐观

第二节 先秦道家和谐观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先秦道家和谐观的思想特征

第四节 先秦道家和谐观的借鉴意义与现代价值

余论 关于和谐的一点暇思

一、和谐之美

二、和谐中存差异

三、通往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范畴。历来中西哲学家均对其有过思考与研究。先秦是一个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诸子们虽各持思想旨趣,但对和谐却也是一致倡导。相对而言,先秦道家和谐观因其有宇宙论的基础及心灵上的依据,已进入高度哲学思考的领域。本文从和谐与和谐观概念切入,辨析了和谐的本质、机制及和谐的价值,探讨了先秦诸子和谐观的思想探源、思维差异和理论分野,着重分析了先秦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玄同论”和庄子的“三和观”等,提出先秦道家和谐观的文化内涵、思想特征与现代价值,最后进一步表达了对世界和谐的良好祈望,这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全文分为五部分: 导论:整理和探讨和谐与和谐观之概念,简要介绍先秦诸子的和谐观及其差异,指出其不足,切入本文研究中心——先秦道家,简单交代本文对先秦道家和谐观的学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我们指出:儒家将和谐纳入“礼制”范围,墨家在“兼爱”互助精神中实现和谐,而法家则强调在法制的实施与履行下达到和谐状态。先秦道家的和谐观因其有其宇宙论基础以及个体心灵上的依据,故其有重大的学术研究意义。 第一章:研究先秦道家重要代表人物老子的和谐观,即“玄同观”。我们指出,所谓老子的“玄同观”,实际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我们从三个方面的超越和三个方面的和谐观来探讨老子的和谐观,即天人和谐论、社会和谐论和内心和谐论。老子的和谐观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有助于解决社会危机,达到社会和谐与人际交往的全面和谐;更加有助于人们审视人生观,促进人自身心灵价值观的调整与适应。 第二章:研究先秦道家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和谐观,即“三和论”。我们指出,所谓庄子的“三和论”,即天和、人和及心和(庄子的术语)。我们分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即天人之境、人乐之境、乐物之境以及三和之辨证关系。通过研究分析,我们指出,庄子正是以“天和”为基本出发点,经过“人和”的中介,最后达致“心和”之最高境界。“天和”就成为了“人和”与“心和”的最后归依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和”与“心和”就拥有了宇宙论根据。 第三章:进一步探讨先秦道家和谐观的文化内涵、思想特征和现代价值。本章第一节追溯了先秦道家其他人物的和谐观,如《周易》、《管子》和黄老学派;第二节指出先秦道家和谐观之文化内涵正是“天人合一”思想、“柔弱不争”思想和“抱朴守真”思想。在第三节中,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先秦道家和谐观的思想特征,主要是:侧重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寻找宇宙论根据与心灵上依据;以自然为首位的思维角度;主张社会复归,成为完全的自然人;提倡无知无欲;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提倡人贵论。最后,本章指出了先秦道家中“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和“天人合一”的现实追求所凸显出来的人生智慧主要表现在扭转现代偏颇的发展观念、克服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现代困境及消解个体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现代借鉴价值。 余论:最后对和谐与和谐观再行进一步发挥。根据先秦道家的和谐观思想,首先指出了和谐之美,但和谐并不意味着消除对立因素,而是承认并赞美事物存在差异。在最后,我们进一步呼唤人类和平,因为和平是和谐的一种状态。不管社会现状和现代时空究竟如何,我们期待和平文化,那么我们通向和谐之路是永不改变的。

著录项

  • 作者

    陈文水;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 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詹石窗,徐晓望;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道家 ;
  • 关键词

    先秦道家; 和谐观; 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