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
【6h】

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印尼华人社会与孔教的起源

第一节 印尼华人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儒学在印尼的早期传播

第三节 印尼华人民族意识觉醒与儒教复兴

第四节 巴达维亚中华会馆与孔教的形成

第三章从孔教会到印尼孔教

第一节荷兰统治时期的孔教会与孔教总会

第二节印尼独立以后的孔教

第三节三教会、华人庙宇与孔教

第四章印尼孔教的组织系统与领导层

第一节 中央组织机构

第二节 地方组织机构

第三节教职级别制度

第四节现有教职人员及培训状况

第五节 当代孔教主要领导人

第五章印尼孔教的教义、教规与教徒

第一节 孔教的经典

第二节孔教的教义

第三节 孔教的教规

第四节 孔教徒的由来

第六章 礼敬、礼拜与宣道

第一节 礼敬仪规

第二节 “点香”仪式

第三节地方礼仪组织和祭祀礼拜场所

第四节在礼堂举行的礼拜宣道仪式

第五节公共节日的纪念仪式

第六节宣道师群体

第七章 印尼孔教的祭祀仪式

第一节祭天仪式

第二节祭孔仪式

第三节祭神仪式

第四节祭祖仪式

第五节“敬好朋”仪式

第八章 印尼孔教的人生礼仪

第一节 出生、命名与修学成长仪式

第二节婚姻礼仪

第三节丧葬礼仪

第四节宣誓仪式

第九章结论

第一节历史:印尼土生华人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孔教:中国儒教的印尼化

第三节仪式:文化传承的机制与途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从印尼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文献资料以及口述、实物、音像等资料,考察近年愈益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而国内相当缺乏研究的印尼孔教,并探讨海外华人的宗教仪式传统与文化传承机制。全文共九章,约20万字。 印尼孔教源于中国的儒教,是土生华人特有的宗教形式与文化认同标志。中国儒教在印尼的传播,最初主要是通过华人的家庭教育和庙堂、宗祠的祭祀以及私塾、书院的文化教育。1900年成立的巴达维亚中华会馆,明确地定义孔教为一种宗教,指出孔教是华人文化中最主要的成分,并确立了孔教的基本教义。这是印尼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较具规模的孔教组织,同时也是印尼华人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 20世纪中叶,印尼从西方殖民地转变为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印尼华人经历了从“华侨”到“华人”或“华族”“华裔”身份的重大转变。印尼孔教也历经磨难,终于发展成为印尼的六大法定宗教之一,即国家认可的“Agama”(宗教)。印尼孔教的艰难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20世纪海外华人的历史命运。 印尼孔教具有较完备的的组织体系,并有专门的教职人员,实行教职级别制度。中国儒学的“四书”和“五经”是孔教的主要经典,“天”是孔教至高无上的的上帝,孔子是孔教的“圣人”和“先知”,“八诚箴规”是孔教的基本教规。此外,印尼孔教还有一整套包括礼敬、祭祀、宣道、人生礼仪等多种仪规,构成了内容十分丰富而又规范、完整的的礼仪体系,具有“制度型宗教”的显著特征。 印尼孔教一直使用孔圣诞历法,每个星期都要举行礼拜宣道仪式,每逢重大节日也要举行集体祭拜仪式,全年祭祀时间大部分是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其主要祭拜对象是天、孔子、神明和祖先。孔教的人生礼仪除了通常的出生、婚姻和丧葬仪式等,还根据孔子自述的人生成长阶段,规定了应履行的“修学成长仪式”。孔教徒出任公职时必须举行孔教宣誓仪式,在国家颁布的纪念节日也要举行礼拜仪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尼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 印尼孔教的信徒主要是中下层土生华人,他们通过孔教的教义、教规与仪式传统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坚持自己的华人身份,保存华人的民族特性。孔教仪式以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为主体,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形成了包括象征体系和身体操演的综合性实践记忆,为印尼土生华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有效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尼孔教是中国儒教的印尼化或本土化,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特殊发展形式。印尼孔教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印尼华人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