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福建武夷华侨农场研究:以农场档案(1966-1985)为切入点
【6h】

福建武夷华侨农场研究:以农场档案(1966-1985)为切入点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论

第一章 印尼、缅甸排华与武夷华侨农场的建立

第一节 印尼与缅甸两国的排华

第二节 武夷华侨农场的初建

第二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武夷华侨农场(1966—1977)

第一节 组织机构运作和人员情况

第二节 农场建立初期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以农场为家"的归侨认同

第三章 转变中的武夷华侨农场(1978—1985)

第一节 越南排华与武夷华侨农场的重振

第二节 安置越南归侨时期的农场概况

第三节 农场重振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武夷华侨农场发展转折中的归侨认同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政府为因应东南亚的排华,在闽粤等地设立了多家以安置被迫从东南亚返国的归侨为主要目的华侨农场。这些由国家设立的华侨农场,一方面是作为中国国营企业的组成部分而历经文革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另一方面,华侨农场因其成员为归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中国国家侨务政策、归侨与东南亚的关系、以及归侨的文化适应、归侨的身份认同等问题,使华侨农场与其他国营企业相比更加特殊。有鉴于此,华侨农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深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福建武夷华侨农场为研究个案,运用大量第一手的文书档案和侨务部门的文件,以及对部分农场归侨的口述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时空下,从国家、制度与作为农场成员归侨的两个层面,具体地考察与讨论华侨农场的建立与运作中所面对的问题与发展演化、归侨在华侨农场的新家园如何历经从“东南亚华人”到“中国人”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归侨如何转变其身份与文化认同并在祖国的土地上再建其新家园等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简短地回顾了以“华侨农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史发展历程,并指出本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通过对资料的介绍来阐述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第二部分为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武夷华侨农场建立的背景,它与印尼和缅甸两国的排华密切相关。 第三部分为本文第二章,介绍了武夷华侨农场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1966年创办到1978年)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来阐述归侨如何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背景下的文化适应与重建家园等问题。 第四部分为本文第三章,介绍了武夷华侨农场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年到1985年)安置越南归侨的情况和这一时期武夷华侨农场面临的新问题,分析“改革开放”后侨务政策的调整对武夷华侨农场及其归侨的影响。 第五部分结论,总结本文观点,归纳华侨农场的归侨的文化适应问题和个案研究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