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族谱、墓地与祠堂——明清时期山东栖霞宗族变迁
【6h】

族谱、墓地与祠堂——明清时期山东栖霞宗族变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本文思路、史料与方法

第二章明中叶前后以墓地为中心的宗族

第一节墓碑上的谱系

第二节墓地的空间布局

第三节以墓地为中心的祭祀活动

第四节墓地系统的构建者及其他

小结

第三章清初以族谱为中心的宗族

第一节修谱的萌生

第二节清初族谱的普及

第三节族谱与收族

第四节修谱与始祖追认

第五节敬宗收族之外——族谱对姻亲的记录

小结

第四章清中期以来以祠堂为中心的宗族

第一节祠堂的萌生

第二节祠堂兴修和祭田的置办

第三节祠堂与祭田的构建者

第四节祠堂与收族

小结

第五章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试图以栖霞宗族为个案,通过解读族谱等民间文献、结合田野调查,探讨明清时期华北宗族收族方式的变更历程。从明至清,墓地、族谱和祠堂相继成为栖霞宗族整合的基本纽带。地处山东半岛腹地的栖霞,其宗族形态具有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 明中叶前后墓地系统在整合宗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墓碑上的谱系记录着家族世系,墓地的空间布局遵循世系排列而昭穆有序,墓地祭祀活动制度化并形成“房社会”等组织。这三者从不同层面强化着宗族的凝聚力。 入清以后,国家的倡导、理学传统的推动,以及动乱之后整合宗族的需要,族谱迅速在民间普及。下层士绅和庶民积极参与族谱的纂修。由追认始祖的需要而产生的小云南移民传说带有明显的宗族整合的烙印。族谱中对姻亲关系的详细记录则反映了宗族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联合与利用。 清中叶以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兴盛,带动了祠堂及其物质基础祭田的发展。祠堂延续并超越墓地系统,成为宗族活动的公共空间。诸多宗族活动和族规皆以祠堂为中心展开。祠堂成为该时期宗族整合的主要标志。 栖霞宗族收族方式的变更,是国家政策调整、参与宗族活动的人群变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对于栖霞宗族的考察,为透视华北宗族发展脉络提供了具体的实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