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6h】

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李泽厚美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理论构架

第二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缘起及其形成过程

第三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矛盾性

第一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矛盾性

第二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缺陷及其应对的挑战

第三节 李泽厚如何应对挑战

第三章 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

第一节对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中“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

第二节总结: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目前,学术界关于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评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然而形成系统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时下,美学界针对李泽厚本人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争论和探讨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因此,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评价李泽厚美学思想体系在当今新一轮的美学大探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发端、发展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美学大讨论中,并从此在中国美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以其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阵营也日益壮大和日臻完善,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半个多世纪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代环境的熏陶、丰富的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以及个人独特的学术探索,使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在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改进后趋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积淀”、“主体性”、“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等重要范畴,建构了一个涉及美--美感--艺术三大块的理论逻辑框架,从而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时性的纵横捭阖的美学体系。 当然,李泽厚的美学体系并非无懈可击,他美学思想中的理性化、现实化、物质化、非个性化、实体化、客体化的倾向以及其理论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五重矛盾(即哲学观念的一元化与方法多元化的矛盾;把人类学混同于美学的矛盾;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情本体)的矛盾;积淀说内部的理性与感性、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人类中心与世界共存的矛盾)均遭到了包括实践美学阵营在内的不同学术派别的众多学者的质疑和驳难。面对这种情况,李泽厚一方面进行了回应和辩护,另一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探索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尤其是后期提出了“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以弥补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疏远甚至恶化。然而,他美学思想中固有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这两个范畴的提出而得到解决,相反,还滋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情本体”与“积淀”说无论是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难以调和,而“情本体”这个概念本身的过于宽泛又使其难以担当人生本体之重任,其现实可行性仍有待考察。 尽管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和缺陷,但是综观他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尤其是贯串其美学体系始终的对审美的实践基础的坚持,对主体理性精神的追求以及其理论中体现出来的坚实而又厚重的历史感等,他对中国的美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另外,他本人深厚扎实的学问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更让人钦佩。在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他遗留下来的美学问题,共同开创中国现代美学崭新的明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