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
【6h】

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ほじめに

2.先行研究及び本稿の立場

2.1 先行研究について

2.1.1 翻訳説

2.1.2 解釈説と対照説

2.2 本稿の立場

3.本論

3.1 平安時代の和漢文学の発展と和漢交流

3.1.1 漢詩文の隆盛と衰退

3.1.2 国風の自覚と和歌の復権

3.1.3 和漢交流——和漢対訳の試み

3.2 「本集」の歌詩の対応に示されている翻訳の要素

3.2.1 「等化」という対応及びその表現

3.2.2 「深化」という対応及びその表現

3.2.3 「異化」という対応及びその表現

3.3 翻訳の難しさと本質

3.3.1 翻訳の難しさ

3.3.2 翻訳の本質

4.結び

参考文献

謝辞

展开▼

摘要

《新撰万叶集》(以下简称为“本集”)是一本编撰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和汉诗歌集。该书采用在每首和歌之后附加一首汉诗与之对照的独特形式,可谓是中日和汉文学交流史上最有价值的例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本集”的汉诗乃是对和歌的一种汉译,但后来又屡屡有人认为该汉译手法相当拙劣,甚至质疑说是否可以称之为“翻译”。然而,我们在探讨“本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时,只要看“本集”编撰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以及翻译的特点、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特性,我们就不得不认同“本集”中的和歌与汉诗明显是属于翻译行为范畴的。本篇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序论,讲述笔者研究“本集”和歌与汉诗对应关系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论述对“本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现阶段存在“翻译论”、“解释论”、“对照论”三种观点,后两者尤其具有说服力。然而,如果我们把“解释论”视为诗歌翻译的方法之一,把“对照论”视作与诗歌翻译的形式应用密切相关时,那么这两者均属于广义上的“翻译”范畴,其“翻译”的印迹始终难以磨灭。第三部分详细探讨“本集”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集”的编撰背景也即日本平安时代和汉文学的各自发展、交融的情况。第二章一面探讨了“本集”和歌与汉诗的各种对应情形,一面论述了各种对应中蕴含的翻译要素。本文在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主张的“三化论”(即等化、浅化、深化)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一个新的“三化论”,即“等化”、“深化”与“异化”。该部分细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等化”式对应及其具体体现。“等化”式对应近似于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等值”翻译,通常表现为译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基本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笔者通过列举“本集”中的实例,分析了“等化”在“本集”中分别体现为:①形式与内容大致全面对应方式、②形式大半对应且内容完全对应方式、③形式与内容部分对应方式。第二节论述“深化”式对应及其具体体现。“深化”式对应意指将原文所含语言、文化的信息借助译文明示的方法,在“本集”中具体表现为语言使用上的“深化”表达、不同文学意象的“深化”表达、文化信息的“深化”表达等三个方面。第三节论述“异化”式的对应及其具体体现。所谓的“异化”式对应是指在翻译时保持译语自身特色并发挥其优势,从而再创作出富有新意的译文。在“本集”中,主要从素材相通的“异化”表达、基本构思一致的“异化”表达以及置于汉诗世界之扩展主题的“异化”表达这三方面体现了“异化”式对应。第三章从翻译的瓶颈及其本质角度进行探讨。虽然“翻译”过程中困难不乏少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译的翻译困境将得以改善,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处处存在。换言之,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等五大本质。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和今后的研究课题。《新撰万叶集》采取和歌与汉诗对照编排的特殊编撰方式,是特殊时代的特别产物。对于“本集”的和歌与汉诗,其诗歌翻译是否可行的问题以及作品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等问题,至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从“解释论”、“对照论”均属于“翻译”范畴这一论点考虑,认为“本集”的和歌与汉诗的关系可以最终归结到“翻译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本集”中的和歌与汉诗的对应方式还有许多认识不足的地方,还有和汉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本集”中是如何得以处理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其处理方式等等,这些都应当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

著录项

  • 作者

    阙春梅;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 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 学科 日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端端;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日语;
  • 关键词

    和歌; 汉诗; 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