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文学评论看美国文学批评与国家的关系
【6h】

从《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文学评论看美国文学批评与国家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Huckleberry Finn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1.1.The Genteel Tradition and“The Veriest Trash”

1.2.Greating a“Usable Past”and the Typical American Novel

Chapter Tow Huckleberry Finn as Idol

2.1 Huckleberry Finn as the National Classic

2.1.1 Lionel Trilling:A Key Text in Context

2.1.2 The Theme,the Vernacular 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2.2.The Problems with the Canonizing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2.2.1 The“Flawed”Ending and the Flawed Reading

2.2.2 The Pedagogical Controversy over Huckleberry Finn

Chapter Three Contemporary Literary Reception of Huckleberry Finn

3.1.Huckleberry Finn as Target

3.1.1 The Text as Expression of Bad Faith

3.1.2 The Canonizing Discourse as Expression of Bad Faith

3.2.Huckleberry Finn as the American Classic Once More

3.3.Contemporary Criticism and the Nation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cknowledgement

展开▼

摘要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自出版后受到的文学评论,旨在通过这一个例探讨美国文学批评和国家的关系。《哈》出版后不久即在康科德图书馆遭禁,理由是语言粗俗,亵渎宗教。从二十世纪初起,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开始认同这本小说的美国特色,但在前四十年关于小说的文学评论寥寥无几。二战后,《哈》受到许多批评家的关注,被奉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当时重要的批评家将文本解读成是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美国故事。近年来,批评家开始关注小说中的种族问题。有些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在《哈》的结尾让黑奴吉姆获得自由,从而回避了奴隶制的问题,具有意识形态上的欺骗性。而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尽管吉姆是自由人,他还是沦为哈克和汤姆的玩物。马克·吐温正是通过这一貌似带有种族歧视的描写来揭露讽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哈》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经典。各个时期的批评家不管意见如何相左,他们在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文本与民族联系起来解读,认为文本中描述了美国的历史。本文结合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对《哈》在各个时期的文学评论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指出美国文学批评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而美国文学批评通过研究美国文学旨在阐释美国的精神和理念;美国文学批评和国家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回顾了从1885年小说出版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学评论。这一时期又可再细分为两个阶段。在十九世纪末期,《哈》不但被禁,而且被斥为“垃圾。”到了二十世纪,评论家观点开始转变,认为小说体现了美国特色。这一时期文学评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高雅斯文传统的衰落和批评家创建美国文化传统—一个有用的过去—的需要。 第二章分析了二十世纪中期使得《哈》跻身美国文学正典的文学评论。特别分析了莱昂纳尔·特里林的“了不起的《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一文。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文本的解读为该时期的文学评论定了基调。和特里林一样,同时代的批评家在分析小说主题和口语化语言时也将它们和国家联系起来,认为《哈》是一个体现美国自由平等理念的故事。将《哈》与国家联系起来解读是由冷战时期的政治社会背景决定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独立,自由,平等的美国精神,与斯大林主义的专制和强调集体性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这一时期的评论极好地体现了美国文学批评和国家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美国民族主义的解读使得批评家忽略了文本中的奴隶及种族问题,从而体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章关注的是小说在当代受到的文学评论。种族问题成为批评家关注的焦点。有些批评家认为文本中有严重的种族主义倾向:黑奴吉姆的刻画带有种族刻板形象;他在故事变成驯服的平面人物;故事的闹剧式结尾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逃避。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些所谓的败笔正是马克·吐温的高明技巧所在。通过这些,作家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深层矛盾;他的小说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经典。不管评论家如何看待这本小说,他们都继承了以前文学评论的传统,将《哈》解读为美国文本。 本文的结尾对研究美国文学批评和民族的意义进行了总结。美国文学批评根植于美国民族主义之中,总是将文本与民族联系起来,进而定义和阐述美国的民族精神和理念。这就不免限制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如果能摆脱美国民族文本的定义,将《哈》放到国际背景中加以解读,也许文本会有新的意义产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