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
【6h】

“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范围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学术背景及研究目的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二章独克宗古城历史地理概述

第一节古城概况

第二节民族构成及其历史渊源

第三章“政治边地”:古城的营建史

第一节古城的营建与政治势力的角逐

第二节从多头统属到地方自治

第四章“夷汉杂处”:古城的族群与社会空间

第一节贸易圈与“混杂的人群”

第二节“三行”的形成与古城社会空间的分享

第三节“三行”背后的民俗传统与族群认同

第五章“夷汉之间”:古城作为文化的“中间地带”

第一节多元复合的民居

第二节“义学”与“汉化”

第三节两个寺庙的不同命运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记

附图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滇西独克宗古城这一多民族杂居社区的定点观察,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梳理与分析这个社区中藏族与汉族,藏文化和汉文化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和交往的历史与现实,呈现在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边地”上所发生的族群互动、文化涵化与社会变迁的面貌和过程,以期揭示在多元政治、民族与文化格局之间所形成的“边缘”地带的族群认同、社会整合与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在机制。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选题的意义、学术史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作简要说明;第二章介绍独克宗古城所在地区的生态背景、地名沿革、语言家户、民族构成及其渊源等概况,为主题讨论作必要的铺垫。第三章通过叙述独克宗古城在历史上不同政权角逐背景下的营建史,说明其政治“边地”的性质,以及“边地”上的人们如何利用来自不同政治势力的资源来建构自身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古城居民的主体意识。第四章通过描写古城中涵盖“族群”、“社团”、“基层社会组织”等要素的“三行”(“藏团”、“汉团”、“客商”)的形成及其对古城社会空间的分享,分析古城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并以此展示“族群性”在古城民俗活动和地方文化展演中的灵活表达。第五章围绕古城的建筑、教育、以及信仰和仪式传统的变迁,讨论古城在“汉藏之间”的复合文化形态及其传承,并以“汉化”与“藏化”互动的角度,来呈现古城在政治“边地”之上形成的文化的“中间地带”.第六章结语,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并对相关理论问题作力所能及的反思和回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