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宗教关怀与社会贡献——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为例
【6h】

宗教关怀与社会贡献——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包括居士制度及团体在内的汉传佛教是伴随华人移民的南来拓荒而传入新加坡,并在新加坡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下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新加坡华人汉传佛教居士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以下简称“居士林”)的发展为例,研究华人汉传佛教居士团体在新加坡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所面对的挑战与社会适应形态。
   本文运用档案、特刊、会议记录等文献资料和人物访谈等田野调查资料,从汉传佛教及居士制度在新加坡传承切入,并将居士林的发展与演化置于新加坡社会变迁的时空背景之下,具体地考察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团体的发展与演化。内容涉及居士林创立的时代背景与组织机构、从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角度,讨论该团体在新加坡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及其转变、特别是居士林对当代新加坡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积极推动与重要贡献等课题。本文亦讨论了居士林在新加坡社会变迁中的自我调整与转型。本文研究显示,伴随当代新加坡社会的快速变迁,居士林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组织的制度化发展亦是必然与不可避免的。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内容包括学术史回顾、问题缘起,以及资料来源。
   第二章简要阐述伴随闽粤移民南来,中国汉传佛教的传入新加坡及其早期活动的情况,以及19世纪新加坡华人佛教寺庙的兴建与佛教团体的成立。
   第三章考察1934—1942年居士林的创立的历史背景与经过,讨论该团体的宗旨与章程,宗旨和章程的确立,重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统治新加坡前佛教居士林的运作。
   第四章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统治新加坡时期至建国前的居士林,内容涉及日治期间居士林的发展、新加坡建国前居士林角色的转型等问题。阐述的问题包括新加坡沦陷期间居士林组织动员的救济工作、新加坡光复后居士林组织的重组与扩大,以及会所的购置与重建、福利与慈善事业的推展等。
   第五章从居士林组织结构、权利与义务、资金来源与分配等方面,讨论居士林在新加坡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挑战与转型。
   第六章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居士林。本章主要从当代新加坡政府推进社会各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社会情境,研究居士林如何响应国家的决策,透过改革组织制度和调整活动方向等方式来跨越宗教与种族的边界、加深与回教、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互动,开展跨越宗教的慈善与福利工作等各项工作,以促进新加坡宗教与种族和谐的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上述研究。研究显示,在新加坡华人汉传佛教界,居士林以其对新加坡社会的突出贡献而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佛教团体。居士林的演化历程表明,它伴随新加坡的国家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它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佛教包容的精神。正是拥有无私奉献与宽大包容的情怀,居士林在与不同宗教的积极互动中,为新加坡的社会和宗教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也正是当代新加坡宗教文化的重要内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