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改制与复兴:以霹雳州为例(1962-1985)
【6h】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改制与复兴:以霹雳州为例(1962-1985)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相关术语的界定

第一章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改制

第一节 英殖民地与日本统治时期的华教状况

第二节 马来亚独立后华文教育的处境

第三节 华文中学的改制过程及其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霹雳华文中学的改制与复兴

第一节 改制的内外因素

第二节 独中复兴的内外因素

第三节 华文独中复兴的启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霹雳育才中学的改制与复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育才中学的改制

第三节 育才独中的复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文中学复兴的意义

第一节 确立华文独中的办学方针

第二节 建立统一课程与统一考试制度

第三节 加强对母语教育的信念

第四节 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构建

第五节 确立民间办学的模式

第六节 成立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与华小工委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教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独立自主与加强组织

第二节 引领独中与落实教改

第三节 面向国外与促进交流

第四节 依靠群众与开拓资源

第五节 团结各族与促进多元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目前,马来西亚拥有1291所华文小学,61所华文独立中学以及3所华文大专学院。这是除了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以外,保持华文教育体系较完整的国家。然而,这个成就的取得并不容易,它凝聚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长期奋斗的心血,其中当然也包括了20世纪70年代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源自上世纪6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所推行的各种语文源流学校改制政策。马来西亚是个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的多元族群社会,因此在独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马来西亚存在着各类以不同的语言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如英语学校、马来语学校、泰米尔语学校和华语学校。但是,在独立后,政府一方面确定马来语为国语,另一方面则试图塑造统一的国家文化,建立一个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显然,学校是构建统一文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于是,马来西亚政府在1961年出台新的教育法令,以打压和利诱的手段促使其它源流学校改制,逐渐实现以“国语”取代其它语言成为学校唯一教学媒介用语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华文学校没有能顶住压力纷纷改制。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则成为“独立中学”。“独立中学”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言,政府则取消一切资助,基本上游离于马来西亚官方教育体制之外。
  在改制政策推行后的最初阶段,华文独中在还能勉强维持运转。然而,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5·13事件”的发生和政府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领域政策(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独中发展陷入困境,而且华人社会面临被全面同化、社会地位被同时降为“二等公民”的危机。为了挽救华社,特别是华文教育,以制止情况继续恶化,华人社会于70年代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在复兴运动中,华教各界日益统一了对独中复兴意义的认识,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协调与工作机构,制订并完善了复兴的方针和具体方案,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华社的大力资助。通过复兴运动,华社不仅把还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从灭亡边缘救活并发展起来,而且创办了新的独中。同时,它还带动华社积极捍卫华文小学的性质保持不变,进而也推动了华文高等学府的创办。独中复兴运动体现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强烈传承意识与传统,同时这种意识在运动中得以加强,它对华文教育后来的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
  霹雳州是华文中学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与其它州相比,这里改制的华文中学最多,问题也较严重。在该州,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霹雳育才中学经历了改制与复兴的全过程,因而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