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调解研究
【6h】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调解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调解立法模式

第一节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是否适用调解的论争

一、彻底否定调解的观点

二、肯定调解的观点

第二节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立法模式考察

一、强制调解模式

二、选择调解模式

三、例外调解模式

四、禁止调解模式

第二章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适用调解之正当性

第一节 全盘否认调解之误区

一、将家庭暴力问题作简单化处理

二、对调解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存在误读

三、将施暴者与受暴者之间的权力失衡问题极端化

第二节 调解与离婚救济制度及其发展趋势之契合

一、调解与离婚方式之契合

二、调解与裁判离婚理由之契合

三、调解与离婚抗辩制度之契合

四、调解与离婚救济制度之发展趋势相契合

第三节 实质性正义的需要

一、全盘否认调解不符合正义理念

二、正义的回归

第四节 调解的效果

一、减少和终结纠纷

二、满意的程度较高

三、社会效果较好

四、成本较小

第三章 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调解体系建构

第一节 调解程序的运转

一、调解程序的启动

二、调解程序的中止

三、调解程序的终止

第二节 甄别机制与调解分流

一、甄别机制

二、调解分流

第三节 家庭暴力评估机制

一、危险评估

二、危险处理

三、调解后的安全保障

第四节 规则、资源与支持

一、特定规则

二、法庭的资源和支持

三、其它社区资源和支持

第四章 我国涉家庭暴力离婚案件调解制度之检视与完善

第一节 现行规定及其缺陷

一、现行规定

二、现行规定的缺陷

第二节 对现行制度的完善

一、确立当事人启动的立法模式

二、建立甄别机制

三、建立家庭暴力评估机制

四、设立专门法院和专职调解员

五、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六、建立家庭暴力援助机构

七、建立调解回访和多机构合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因家庭暴力而提起离婚的情形不断增多,但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是否适宜调解,存在较大的争议。现行立法将调解程序作为所有离婚案件之必经程序;然而,并非所有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都适宜进入调解程序。且现行调解机制及其相关配套制度,并不能充分保障受暴者之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规定作必要的检视和完善。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包括四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是否适用调解的论争,并据此考察各国和地区现行之立法模式。否定调解者认为:调解的方法和理念并不适合处理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极其复杂,调解人员难以应对,且在调解程序中受暴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而赞成调解者则认为:与诉讼相比,调解具有非对抗、低成本、高效率等许多可取之处,且训练有素的调解员是有能力甄别家庭暴力现象和保障受暴者权益的。各国和地区现行之立法模式主要包括:强制调解,即将调解程序作为一项强制性的必经程序;选择调解,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法院的自由裁量来决定是否适用调解;例外调解,即原则上不适用调解,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才能够适用调解;禁止调解,即凡是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均不能适用调解。
  第二章主要是在反驳全盘否认调解之观点的基础上,论证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适宜调解的正当性。全盘否认调解的观点存在将家庭暴力问题简单化、误读调解价值观以及将施暴者与受暴者间的权力失衡问题极端化的误区。对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适用调解不仅与离婚方式、离婚理由、离婚抗辩等离婚救济制度相契合,也是实现实质性正义的要求。实践证明,对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进行调解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第三章主要是以维护受暴者的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建构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调解和配套体系。首先,调解程序须基于当事人自愿而启动,并建立起完善的程序中止和终止机制。其次,须建立起家庭暴力的甄别和分流机制,将不适宜调解的案件予以剔除。再次,为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家庭暴力和保障当事人之权益,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家庭暴力评估机制。最后,为确保调解程序的有效进行,有必要为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调解设定特定的规则,并完善调解员的选任、法庭硬件设施、社区资源等系统的建设。
  第四章主要是针对我国现行规定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机制。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之现行调解体制存在立法模式矛盾、缺乏家庭暴力甄别和评估机制、未设立专职调解员、缺乏保护令、婚内赔偿、加害人处遇计划等必要配套制度、社区资源不完善的缺陷。对此,我国应采当事人启动之立法模式,建立起家庭暴力甄别和评估机制,并设立专门法院和专职调解员,出台保护令、婚内赔偿、加害人处遇计划等配套制度,同时建立起相关的援助机构和多机构合作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