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X”——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机制之选择
【6h】

“1+X”——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机制之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社区矫正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基本概述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二、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实施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实施的现状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社区矫正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 我国现行社区矫正运行模式分析

一、上海模式

二、北京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1+X”模式——我国社区矫正模式的选择

一、社区矫正性质如何定位

二、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能如何设置

三、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由谁承担

四、行政主导、社会参与与当事人三方关系如何界定

第三章 新视野下的社区矫正运行模式构建

第一节 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在市局-县局-司法所之间的职能划分

二、系统设计和职能分工的几个原则

第二节 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运行机制构建

一、与矫正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

二、矫正介入的过程

三、矫正评估、跟进的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11年2月25日新发布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明确提出了“社区矫正”概念,并在管制、缓刑、假释刑中做出相应规定。2012年3月14日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与此遥相呼应,规定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立法的完善,使社区矫正的实施变得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迫切需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运行模式,为社区矫正的运行提供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故笔者在对“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两种代表做法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执法主体,社会参与力量作为工作主体的“1+X”社区矫正运行模式,并结合优势视角理念,从机构设置入手、阐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全过程,使社区矫正成为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区矫正的概述。该部分从阐述社区矫正入手,阐明了社区矫正的概念,分析了社区矫正的概况,揭示了该制度的合理性;最后重点叙述了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面临的困境。第二部分,我国现行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的选择。通过对上海及北京两种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的对比分析,找出目前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存在的优劣势。进而选择“1+X”模式作为我国社区矫正的运行模式,即由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刑罚执行权,矫正中的帮扶行为则由社会参与力量具体实施。该部分笔者在解答社区矫正的性质如何定位、职能如何划分、执行主体由谁承担,行政主导、社会参与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1+X”这一新型运行模式。第三部分,新视野下的社区矫正运行模式构建。该部分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设想,重点将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相融合,在优势视角下构建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