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麻醉方式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皮质醇、IL-6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6h】

不同麻醉方式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皮质醇、IL-6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摘要

声明

附 综述: 围术期手术应激反应与免疫抑制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皮质醇、IL-6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或麻醉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30例择期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年龄40~55岁,ASAⅠ~Ⅱ级,体重指数(BMI)18~25kg/m2,肿瘤分期Ⅰa~Ⅱa期,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及免疫内分泌疾病史,近期未使用免疫抑制剂。随机分为三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Ⅰ组)、靶控瑞芬太尼全麻组(Ⅱ组)、靶控芬太尼全麻组(Ⅲ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未给术前药,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局麻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和桡动脉穿刺,常规监测 ECG、HR、SPO2、SBP、DBP、MAP,三组患者均行L1~2硬膜外穿刺成功后,Ⅰ组给予2%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5min后确定有麻醉平面给予追加量5ml后开始麻醉诱导,Ⅱ、Ⅲ组硬膜外导管备术后镇痛用。三组患者全麻诱导相同,为静脉给予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1.5~2.5m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Ⅰ组术中以持续硬膜外泵入2%利多卡因(4~6ml/h)、吸入七氟烷(0.8MAC)和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维持;Ⅱ组术中以靶控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切皮前3.5ng/ml,腹腔探查前5.0 ng/ml,关腹前3.0 ng/ml)、吸入七氟烷(0.8MAC)和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维持;Ⅲ组术中以靶控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切皮前3.5ng/ml,腹腔探查前5.0 ng/ml)、吸入七氟烷(0.8MAC)和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维持。三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硬膜外镇痛。三组于麻醉诱导前5min(T0)、切皮后2h(T1)、术毕(T2)、术后1天(T3)、术后3天(T4)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5ml,ELISA法测定IL-6,免疫荧光技术测定皮质醇,于麻醉诱导前5min(T0)、术毕(T2)、术后1天(T3)、术后3天(T4)、术后5天(T5)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
  结果:(1)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失血量、ASA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 VAS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基础值(T0)比较,各组T1、T2、T3时点皮质醇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Ⅲ组 T2时点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3)与基础值(T0)比较,各组T1、T2、T3时点IL-6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Ⅲ组T2时点IL-6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4)与基础值(T0)比较,各组患者T2时点CD3+、CD4+表达、CD4+/CD8+比值和NK细胞显著下降(P<0.05),于术后1d达最低水平,术后3d开始恢复,术后5dⅠ组、Ⅱ组基本恢复,而Ⅲ组仍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各组患者CD8+表达于术后1d降低,均于术后5d基本恢复;与Ⅰ组比较,Ⅱ组T3时点CD3+、CD4+表达、CD4+/CD8+比值和NK细胞显著下降(P<0.05),Ⅲ组T3、T5时点CD3+、CD4+表达、CD4+/CD8+比值和NK细胞显著下降(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T5时点CD3+、CD4+表达和CD4+/CD8+比值下降(P<0.05),T3、T5时点NK细胞下降;三组组间CD8+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宫颈癌根治术的应激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免疫功能的抑制最轻;靶控瑞芬太尼全麻次之;靶控芬太尼全麻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